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资料 > Python 机器学习 >

11.1 使用k-means算法对相似对象进行分组

优质
小牛编辑
125浏览
2023-12-01

本节将讨论一种最流行的聚类算法:k-means算法,它在学术领域及业界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聚类(或称为聚类分析)是一种可以找到相似对象群组的技术,与组间对象相比,组内对象之间具有更高的相似度。聚类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包括:按照不同主题对文档、音乐、电影等进行分组,或基于常见的购买行为,发现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顾客,并以此构建推荐引擎。

读者稍后将看到,与其他聚类算法相比,k-means算法易于实现,且具有很高的计算效率,这也许就是它得到广泛使用的原因。k-means算法是基于原型的聚类。在本章的后续内容中,我们还将讨论另外两种聚类:层次(hierarchical)聚类和基于密度(density-based)的聚类。基于原型的聚类意味着每个簇都对应一个原型,它可以是一些具有连续型特征的相似点的中心点(centroid)(平均值),或者是类别特征情况下相似点的众数(medoid)——最典型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点。虽然k-means算法可以高效识别球形簇,但是此算法的缺点在于必须事先指定先验的簇数量k。如果k值选择不当,则可能导致聚类效果不佳。本章后续还将讨论肘(elbow)方法和轮廓图(silhouette plot),它们可以用来评估聚类效果,并帮助我们选出最优k值。

尽管k-means聚类适用于高维数据,但出于可视化需要,我们将使用一个二维数据集的例子进行演示:

我们刚才创建的数据集中包含150个随机生成的点,它们大致分为三个高密度区域,其二维散点图如下:

在聚类算法的实际应用中,我们没有任何关于这些样本的类别基础信息;否则算法就要划分到监督学习的范畴了。由此,我们的目标就是根据样本自身特征的相似性对其进行分组,对此可采用k-means算法,具体有如下四个步骤:

1)从样本点中随机选择k个点作为初始簇中心。

2)将每个样本点划分到距离它最近的中心点μ(j),j∈{1,…,k}所代表的簇中。

3)用各簇中所有样本的中心点替代原有的中心点。

4)重复步骤2和3,直到中心点不变或者达到预定迭代次数时,算法终止。

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度量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我们可以将相似性定义为距离的倒数,在m维空间中,对于特征取值为连续型实数的聚类分析来说,常用的距离度量标准是欧几里得距离的平方:

请注意,在前面的公式中,下标索引j为样本点x和y的第j个维度(特征列)。本节后续内容将分别使用上标i和j来代表样本索引和簇索引。

基于欧几里得度量标准,我们可以将k-means算法描述为一个简单的优化问题,通过迭代使得簇内误差平方和(within-cluster sum of squared errors,SSE)最小,也称作簇惯性(cluster intertia)。

其中,μ(j)为簇j的中心点,如果样本x(i)属于簇j,则有w(i,j)=1,否则w(i,j)=0。

至此,我们已经知道了简单k-means算法的工作原理,现在借助scikit-learn中的KMeans类将k-means算法应用于我们的示例数据集:

使用上述代码,我们将簇数量设定为3个;指定先验的簇数量是k-means算法的一个缺陷,设置n_init=10,程序能够基于不同的随机初始中心点独立运行算法10次,并从中选择SSE最小的作为最终模型。通过max_iter参数,指定算法每轮运行的迭代次数(在本例中为300次)。请注意,在scikit-learn对k-means算法的实现中,如果模型收敛了,即使未达到预定迭代次数,算法也将终止。

不过,在k-means算法的某轮迭代中,可能会发生无法收敛的情况,特别是当我们设置了较大的max_iter值时,更有可能产生此类问题。解决收敛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为tol参数设置一个较大的值,此参数控制对簇内误差平方和的容忍度,此容忍度用于判定算法是否收敛。在上述代码中,我们设置的容忍度为1e-04(0.0001)。

11.1.1 k-means++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讨论了经典的k-means算法,它使用随机点作为初始中心点,若初始中心点选择不当,有可能会导致簇效果不佳或产生收敛速度慢等问题。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方案就是在数据集上多次运行k-means算法,并根据误差平方和(SSE)选择性能最好的模型。另一种方案就是使用k-means++算法让初始中心点彼此尽可能远离,相比传统k-means算法,它能够产生更好、更一致的结果。[1]

k-means++算法的初始化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1)初始化一个空的集合M,用于存储选定的k个中心点。

2)从输入样本中随机选定第一个中心点μ(j),并将其加入到集合M中。

3)对于集合M之外的任一样本点x(i),通过计算找到与其平方距离最小的样本d(x(i),M)2

4)使用加权概率分布来随机选择下一个中心点μ(p)

5)重复步骤2、3,直到选定k个中心点。

6)基于选定的中心点执行k-means算法。

通过scikit-learn的KMeans对象来实现k-means++算法,只需将init参数的值random替换为k-means++(默认值)即可。

k-means算法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或多个簇的结果可能为空。但k-medoids或者模糊C-means算法中不存在这种问题,我们将在下一小节讨论这两种算法。不过,此问题在当前scikit-learn实现的k-means算法中是存在的。如果某个簇为空,算法将搜索距离空簇中心点最远的样本,然后将此最远样本点作为中心点。

当我们使用欧几里得距离作为度量标准将k-means算法应用到真实数据中时,需要保证所有特征值的范围处于相同尺度,必要时可使用z-score标准化或最小-最大缩放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我们已经将簇结果存储在y_km中,并且讨论了k-means算法面临的挑战,现在对k-means算法的簇结果及其相应的簇中心做可视化展示。簇中心保存在KMeans对象的centers_属性中:

在下面的散点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k-means算法得到的3个中心点位于各球状簇的圆心位置,在此数据集上,分组结果看起来是合理的。

虽然k-means算法在这一简单数据集上运行良好,但我们还要注意k-means算法面临的一些挑战。k-means的缺点之一就是我们必须指定一个先验的簇数量k,但在实际应用中,簇数量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特别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无法可视化展现的高维数据集。k-means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簇不可重叠,也不可分层,并且假定每个簇至少会有一个样本。

[1] D. Arthur and S. Vassilvitskii. k-means++: The Advantages of Careful Seed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eenth annual ACM-SIAM symposium on Discrete algorithms, pages 1027-1035.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007.

11.1.2 硬聚类与软聚类

硬聚类(hard clustering)指的是数据集中每个样本只能划至一个簇的算法,例如我们在上一小节中讨论过的k-means算法。相反,软聚类(soft clustering,有时也称作模糊聚类(fuzzy clustering))算法可以将一个样本划分到一个或者多个簇。一个常见的软聚类算法是模糊C-means(fuzzy C-means,FCM)算法(也称为soft k-means或者fuzzy k-means)。关于软聚类的最初构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Joseph C.Dunn第一个提出了模糊聚类的早期版本,以提高k-means的性能[1]。10年之后,James C.Bedzek发表了他对模糊聚类算法进行改进的研究成果,即FCM算法[2]

FCM的处理过程与k-means十分相似。但是,我们使用每个样本点隶属于各簇的概率来替代硬聚类的划分。在k-means中,我们使用二进制稀疏向量来表示各簇所含样本:

其中,位置索引的值为1表示样本属于簇中心μ(j)所在的簇(假定k=3,则j∈{1,2,3})。相反,FMC中的成员隶属向量可以表示如下:

这里,每个值都在区间[0,1]内,代表样本属于相应簇中心所在簇的概率。对于给定样本,其隶属于各簇的概率之和为1。与k-means算法类似,我们可以将FCM算法总结为四个核心步骤:

1)指定k个中心点,并随机将每个样本点划分至某个簇。

2)计算各簇中心μ(j),j∈{1,…,k}。

3)更新各样本点所属簇的成员隶属度。

4)重复步骤2、3,直到各样本点所属簇成员隶属度不变,或是达到用户自定义的容差阈值或最大迭代次数。

可以将FCM的目标函数简写为Jm,它看起来与k-means中需要进行最小化计算的簇内误差平方和(within cluster sum-squared-error)很相似:

不过请注意:此处的成员隶属度w(i,j)不同于k-means算法中的二进制值(w(i,j)∈{0,1}),它是一个实数,表示样本隶属于某个簇的概率(w(i,j)∈[0,1])。读者也许注意到了,我们在w(i,j)中增加了额外的一个指数m,一般情况下其取值范围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通常m=2),也称为模糊系数(fuzziness coefficient,或直接就叫模糊器(fuzzzifier)),用来控制模糊的程度。模糊聚类中,m的值越大则成员隶属度w(i,j)越小。样本点属于某个簇的概率计算公式如下:

如同前面的k-means例子,在此依旧使用3个簇中心,可通过以下方式计算出样本x(i)属于簇μ(j)的隶属度:

以样本属于特定簇的隶属度为权重,此簇中心μ(j)可以通过所有样本的加权均值计算得到:

仅就计算样本数据簇的隶属度公式来说,直观上看,FCM的单次迭代计算成本比k-means的要高,但是FCM通常只需较少的迭代次数便能收敛。遗憾的是,scikit-learn目前还未实现FCM算法。不过,正如Soumi Ghosh与Sanjay K.Dubey的研究[3]所述,实际应用中k-means和FCM算法通常会得到较为相似的结果。

[1] J. C. Dunn. A Fuzzy Relative of the Isodata Process and its Use in Detecting Compact Well-separated Clusters. 1973.

[2] J. C. Bezdek. Pattern Recognition with Fuzzy Objective Function Algorithm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3.

[3] S. Ghosh and S. K. Dubey.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k-means and Fuzzy c-means Algorithms. IJACSA, 4:35-38, 2013.

11.1.3 使用肘方法确定簇的最佳数量

无监督学习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并不知道问题的确切答案。由于没有数据集样本类标的确切数据,所以我们无法在无监督学习中使用第6章中用来评估监督学习模型性能的相关技术。因此,为了对聚类效果进行定量分析,我们需要使用模型内部的固有度量来比较不同k-means聚类结果的性能,例如本章先前讨论过的簇内误差平方和(即聚类偏差)。在完成KMeans模型的拟合后,簇内误差平方和可以通过inertia属性来访问,因此,我们无需再次计算就可直接拿来使用。

基于簇内误差平方和,我们可使用图形工具,即所谓的肘方法,针对给定任务估计出最优的簇数量k。直观地看,增加k的值可以降低聚类偏差。这是因为样本会更加接近其所在簇的中心点。肘方法的基本理念就是找出聚类偏差骤增时的k值,我们可以绘制出不同k值对应的聚类偏差图,以做更清晰的观察:

如下图所示,当k=3时图案呈现了肘型,这表明对于此数据集来说,k=3的确是一个好的选择:

11.1.4 通过轮廓图定量分析聚类质量

另一种评估聚类质量的定量分析方法是轮廓分析(silhouette analysis),此方法也可用于k-means之外的其他聚类方法。轮廓分析可以使用一个图形工具来度量簇中样本聚集的密集程度。通过如下三个步骤,我们可以计算数据集中单个样本的轮廓系数(silhouette coefficient):

1)将某一样本x(i)与簇内其他点之间的平均距离看作是簇的内聚度a(i)

2)将样本x(i)与其最近簇中所有点之间的平均距离看作是与下一最近簇的分离度b(i)

3)将簇分离度与簇内聚度之差除以二者中的较大者得到轮廓系数,如下式所示:

轮廓系数的值介于-1到1之间。从上式可见,若簇内聚度与分离度相等(b(i)=a(i)),则轮廓系数值为0。此外,由于b(i)衡量样本与其他簇内样本间的差异程度,而a(i)表示样本与簇内其他样本的相似程度,因此,如果b(i)>>a(i),我们可以近似得到一个值为1的理想的轮廓系数。

轮廓系数可通过scikit-learn中metric模块下的silhouette_samples计算得到,也可选择使用silhouette_scores。后者计算所有样本点的轮廓系数均值,等价于numpy.mean(silhouette_samples(…))。执行下面的代码,我们可以绘制出k=3时k-means算法的轮廓系数图:

通过观察轮廓图,我们可以快速知晓不同簇的大小,而且能够判断出簇中是否包含异常点。

由上图可见,轮廓系数未接近0点,此指标显示聚类效果不错。此外,为了评判聚类效果的优劣,我们在图中增加了轮廓系数的平均值(虚线)。

为了解聚类效果不佳的轮廓图的形状,我们使用两个中心点来初始化k-means算法:

由下图可见,样本点形成了三个球状分组,其中一个中心点落在了两个球状分组的中间。尽管聚类结果看上去不是特别糟糕,但它并不是最合适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绘制轮库图对聚类结果进行评估。请记住,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处理的是高维数据,因此并不奢望使用二维散点图对数据集进行可视化。

由结果图像可见,轮廓具有明显不同的长度和宽度,这更进一步证明该聚类并非最优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