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资料 > Kubernetes 指南 >

2.2 主要概念 - Service

优质
小牛编辑
131浏览
2023-12-01

Kubernetes 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针对容器的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机制,提供了 Service 资源,并通过 kube-proxy 配合 cloud provider 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随着 kubernetes 用户的激增,用户场景的不断丰富,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负载均衡机制。目前,kubernetes 中的负载均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机制,每种机制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

  • Service:直接用 Service 提供 cluster 内部的负载均衡,并借助 cloud provider 提供的 LB 提供外部访问
  • Ingress Controller:还是用 Service 提供 cluster 内部的负载均衡,但是通过自定义 LB 提供外部访问
  • Service Load Balancer:把 load balancer 直接跑在容器中,实现 Bare Metal 的 Service Load Balancer
  • Custom Load Balancer:自定义负载均衡,并替代 kube-proxy,一般在物理部署 Kubernetes 时使用,方便接入公司已有的外部服务

Service

Service - 图1

Service 是对一组提供相同功能的 Pods 的抽象,并为它们提供一个统一的入口。借助 Service,应用可以方便的实现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并实现应用的零宕机升级。Service 通过标签来选取服务后端,一般配合 Replication Controller 或者 Deployment 来保证后端容器的正常运行。这些匹配标签的 Pod IP 和端口列表组成 endpoints,由 kube-proxy 负责将服务 IP 负载均衡到这些 endpoints 上。

Service 有四种类型:

  • ClusterIP:默认类型,自动分配一个仅 cluster 内部可以访问的虚拟 IP
  • NodePort:在 ClusterIP 基础上为 Service 在每台机器上绑定一个端口,这样就可以通过 <NodeIP>:NodePort 来访问该服务
  • LoadBalancer:在 NodePort 的基础上,借助 cloud provider 创建一个外部的负载均衡器,并将请求转发到 <NodeIP>:NodePort
  • ExternalName:将服务通过 DNS CNAME 记录方式转发到指定的域名(通过 spec.externlName 设定)。需要 kube-dns 版本在 1.7 以上。

另外,也可以将已有的服务以 Service 的形式加入到 Kubernetes 集群中来,只需要在创建 Service 的时候不指定 Label selector,而是在 Service 创建好后手动为其添加 endpoint。

Service 定义

Service 的定义也是通过 yaml 或 json,比如下面定义了一个名为 nginx 的服务,将服务的 80 端口转发到 default namespace 中带有标签 run=nginx 的 Pod 的 80 端口

  1. apiVersion: v1
  2. kind: Service
  3. metadata:
  4. labels:
  5. run: nginx
  6. name: nginx
  7. namespace: default
  8. spec:
  9. ports:
  10. - port: 80
  11. protocol: TCP
  12. targetPort: 80
  13. selector:
  14. run: nginx
  15. sessionAffinity: None
  16. type: ClusterIP
  1. # service 自动分配了 Cluster IP 10.0.0.108
  2. $ kubectl get service nginx
  3. NAME CLUSTER-IP EXTERNAL-IP PORT(S) AGE
  4. nginx 10.0.0.108 <none> 80/TCP 18m
  5. # 自动创建的 endpoint
  6. $ kubectl get endpoints nginx
  7. NAME ENDPOINTS AGE
  8. nginx 172.17.0.5:80 18m
  9. # Service 自动关联 endpoint
  10. $ kubectl describe service nginx
  11. Name: nginx
  12. Namespace: default
  13. Labels: run=nginx
  14. Annotations: <none>
  15. Selector: run=nginx
  16. Type: ClusterIP
  17. IP: 10.0.0.108
  18. Port: <unset> 80/TCP
  19. Endpoints: 172.17.0.5:80
  20. Session Affinity: None
  21. Events: <none>

API 版本对照表

Kubernetes 版本Core API 版本
v1.5+core/v1

不指定 Selectors 的服务

在创建 Service 的时候,也可以不指定 Selectors,用来将 service 转发到 kubernetes 集群外部的服务(而不是 Pod)。目前支持两种方法

(1)自定义 endpoint,即创建同名的 service 和 endpoint,在 endpoint 中设置外部服务的 IP 和端口

  1. kind: Service
  2. apiVersion: v1
  3. metadata:
  4. name: my-service
  5. spec:
  6. ports:
  7. - protocol: TCP
  8. port: 80
  9. targetPort: 9376
  10. ---
  11. kind: Endpoints
  12. apiVersion: v1
  13. metadata:
  14. name: my-service
  15. subsets:
  16. - addresses:
  17. - ip: 1.2.3.4
  18. ports:
  19. - port: 9376

(2)通过 DNS 转发,在 service 定义中指定 externalName。此时 DNS 服务会给 <service-name>.<namespace>.svc.cluster.local 创建一个 CNAME 记录,其值为 my.database.example.com。并且,该服务不会自动分配 Cluster IP,需要通过 service 的 DNS 来访问(这种服务也称为 Headless Service)。

  1. kind: Service
  2. apiVersion: v1
  3. metadata:
  4. name: my-service
  5. namespace: default
  6. spec:
  7. type: ExternalName
  8. externalName: my.database.example.com

Headless 服务

Headless 服务即不需要 Cluster IP 的服务,即在创建服务的时候指定 spec.clusterIP=None。包括两种类型

  • 不指定 Selectors,但设置 externalName,即上面的(2),通过 CNAME 记录处理
  • 指定 Selectors,通过 DNS A 记录设置后端 endpoint 列表
  1. apiVersion: v1
  2. kind: Service
  3. metadata:
  4. labels:
  5. app: nginx
  6. name: nginx
  7. spec:
  8. clusterIP: None
  9. ports:
  10. - name: tcp-80-80-3b6tl
  11. port: 80
  12. protocol: TCP
  13. targetPort: 80
  14. selector:
  15. app: nginx
  16. sessionAffinity: None
  17. type: ClusterIP
  18. ---
  19. apiVersion: extensions/v1beta1
  20. kind: Deployment
  21. metadata:
  22. labels:
  23. app: nginx
  24. name: nginx
  25. namespace: default
  26. spec:
  27. replicas: 2
  28. revisionHistoryLimit: 5
  29. selector:
  30. matchLabels:
  31. app: nginx
  32. template:
  33. metadata:
  34. labels:
  35. app: nginx
  36. spec:
  37. containers:
  38. - image: nginx:latest
  39. imagePullPolicy: Always
  40. name: nginx
  41. resources:
  42. limits:
  43. memory: 128Mi
  44. requests:
  45. cpu: 200m
  46. memory: 128Mi
  47. dnsPolicy: ClusterFirst
  48. restartPolicy: Always
  1. # 查询创建的 nginx 服务
  2. $ kubectl get service --all-namespaces=true
  3. NAMESPACE NAME CLUSTER-IP EXTERNAL-IP PORT(S) AGE
  4. default nginx None <none> 80/TCP 5m
  5. kube-system kube-dns 172.26.255.70 <none> 53/UDP,53/TCP 1d
  6. $ kubectl get pod
  7.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IP NODE
  8. nginx-2204978904-6o5dg 1/1 Running 0 14s 172.26.2.5 10.0.0.2
  9. nginx-2204978904-qyilx 1/1 Running 0 14s 172.26.1.5 10.0.0.8
  10. $ dig @172.26.255.70 nginx.default.svc.cluster.local
  11. ;; ANSWER SECTION:
  12. nginx.default.svc.cluster.local. 30 IN A 172.26.1.5
  13. nginx.default.svc.cluster.local. 30 IN A 172.26.2.5

备注: 其中 dig 命令查询的信息中,部分信息省略

保留源 IP

各种类型的 Service 对源 IP 的处理方法不同:

  • ClusterIP Service:使用 iptables 模式,集群内部的源 IP 会保留(不做 SNAT)。如果 client 和 server pod 在同一个 Node 上,那源 IP 就是 client pod 的 IP 地址;如果在不同的 Node 上,源 IP 则取决于网络插件是如何处理的,比如使用 flannel 时,源 IP 是 node flannel IP 地址。
  • NodePort Service:默认情况下,源 IP 会做 SNAT,server pod 看到的源 IP 是 Node IP。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给 service 设置 spec.ExternalTrafficPolicy=Local (1.6-1.7 版本设置 Annotation service.beta.kubernetes.io/external-traffic=OnlyLocal),让 service 只代理本地 endpoint 的请求(如果没有本地 endpoint 则直接丢包),从而保留源 IP。
  • LoadBalancer Service:默认情况下,源 IP 会做 SNAT,server pod 看到的源 IP 是 Node IP。设置 service.spec.ExternalTrafficPolicy=Local 后可以自动从云平台负载均衡器中删除没有本地 endpoint 的 Node,从而保留源 IP。

工作原理

kube-proxy 负责将 service 负载均衡到后端 Pod 中,如下图所示

Service - 图2

Ingress Controller

Service 虽然解决了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的问题,但它在使用上还是有一些限制,比如

- 只支持 4 层负载均衡,没有 7 层功能
- 对外访问的时候,NodePort 类型需要在外部搭建额外的负载均衡,而 LoadBalancer 要求 kubernetes 必须跑在支持的 cloud provider 上面

Ingress 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限制而引入的新资源,主要用来将服务暴露到 cluster 外面,并且可以自定义服务的访问策略。比如想要通过负载均衡器实现不同子域名到不同服务的访问:

  1. foo.bar.com --| |-> foo.bar.com s1:80
  2. | 178.91.123.132 |
  3. bar.foo.com --| |-> bar.foo.com s2:80

可以这样来定义 Ingress:

  1. apiVersion: extensions/v1beta1
  2. kind: Ingress
  3. metadata:
  4. name: test
  5. spec:
  6. rules:
  7. - host: foo.bar.com
  8. http:
  9. paths:
  10. - backend:
  11. serviceName: s1
  12. servicePort: 80
  13. - host: bar.foo.com
  14. http:
  15. paths:
  16. - backend:
  17. serviceName: s2
  18. servicePort: 80

注意 Ingress 本身并不会自动创建负载均衡器,cluster 中需要运行一个 ingress controller 来根据 Ingress 的定义来管理负载均衡器。目前社区提供了 nginx 和 gce 的参考实现。

Traefik 提供了易用的 Ingress Controller,使用方法见 https://docs.traefik.io/user-guide/kubernetes/

更多 Ingress 和 Ingress Controller 的介绍参见 ingress。

Service Load Balancer

在 Ingress 出现以前,Service Load Balancer 是推荐的解决 Service 局限性的方式。Service Load Balancer 将 haproxy 跑在容器中,并监控 service 和 endpoint 的变化,通过容器 IP 对外提供 4 层和 7 层负载均衡服务。

社区提供的 Service Load Balancer 支持四种负载均衡协议:TCP、HTTP、HTTPS 和 SSL TERMINATION,并支持 ACL 访问控制。

注意:Service Load Balancer 已不再推荐使用,推荐使用 ingress。

Custom Load Balancer

虽然 Kubernetes 提供了丰富的负载均衡机制,但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还是会碰到一些复杂的场景是它不能支持的,比如

  • 接入已有的负载均衡设备
  • 多租户网络情况下,容器网络和主机网络是隔离的,这样 kube-proxy 就不能正常工作

这个时候就可以自定义组件,并代替 kube-proxy 来做负载均衡。基本的思路是监控 kubernetes 中 service 和 endpoints 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来配置负载均衡器。比如 weave flux、nginx plus、kube2haproxy 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