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资料 > Tornado 源码解析 >

Tornado 在 TCP 层里的工作机制

优质
小牛编辑
133浏览
2023-12-01

上一节是关于应用层的协议 HTTP,它依赖于传输层协议 TCP,例如服务器是如何绑定端口的?HTTP 服务器的 handle_stream 是在什么时候被调用的呢?本节聚焦在 TCP 层次的实现,以便和上节的程序流程衔接起来。

首先是关于 TCP 协议。这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可靠交付的协议。由于是面向连接,所以在服务器端需要分配内存来记忆客户端连接,同样客户端也需要记录服务器。由于保证可靠交付,所以引入了很多保证可靠性的机制,比如定时重传机制,SYN/ACK 机制等,相当复杂。所以,在每个系统里的 TCP 协议软件都是相当复杂的,本文不打算深入谈这些(我也谈不了多少,呵呵)。但我们还是得对 TCP 有个了解。先上一张图(UNIX 网络编程)-- 状态转换图。

除外,来一段TCP服务器端编程经典三段式代码(C实现):

// 创建监听socket
int s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 绑定socket到地址-端口, 并在该socket上开始监听。listen的第二个参数叫backlog,和连接队列有关
bind(sfd,(struct sockaddr *)(&s_addr), sizeof(struct sockaddr)) && listen(sfd, 10); 
while(1) cfd = accept(sfd, (struct sockaddr *)(&cli_addr), &addr_size);

以上,忽略所有错误处理和变量声明,顾名思义吧…… 更多详细,可以搜 Linux TCP 服务器编程。所以,对于 TCP 编程的总结就是:创建一个监听 socket,然后把它绑定到端口和地址上并开始监听,然后不停 accept。这也是 tornado 的 TCPServer 要做的工作。

TCPServer 类的定义在 tcpserver.py。它有两种用法:bind+start 或者 listen。

第一种用法可用于多线程,但在 TCP 方面两者是一样的。就以 listen 为例吧。TCPServer 的__init__没什么注意的,就是记住了 ioloop 这个单例,这个下节再分析(它是tornado异步性能的关键)。listen 方法接收两个参数端口和地址,代码如下:

def listen(self, port, address=""):
	"""Starts accepting connections on the given port.

	This method may be called more than once to listen on multiple ports.
	`listen` takes effect immediately; it is not necessary to call
	`TCPServer.start` afterwards.  It is, however, necessary to start
	the `.IOLoop`.
	"""
	sockets = bind_sockets(port, address=address)
	self.add_sockets(sockets)

以上。首先 bind_sockets 方法接收地址和端口创建 sockets 列表并绑定地址端口并监听(完成了TCP三部曲的前两部),add_sockets 在这些 sockets 上注册 read/timeout 事件。有关高性能并发服务器编程可以参照UNIX网络编程里给的几种编程模型,tornado 可以看作是单线程事件驱动模式的服务器,TCP 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就被分隔到了事件回调里,因此肯定要在所有的文件 fd(包括sockets)上监听事件。在做完这些事情后就可以安心的调用 ioloop 单例的 start 方法开始循环监听事件了。具体细节可以参照现代高性能 web 服务器(nginx/lightttpd等)的事件模型,后面也会涉及一点。

简言之,基于事件驱动的服务器(tornado)要干的事就是:创建 socket,绑定到端口并 listen,然后注册事件和对应的回调,在回调里accept 新请求。

bind_sockets 方法在 netutil 里被定义,没什么难的,创建监听 socket 后为了异步,设置 socket 为非阻塞(这样由它 accept 派生的socket 也是非阻塞的),然后绑定并监听之。add_sockets 方法接收 socket 列表,对于列表中的 socket,用 fd 作键记录下来,并调用add_accept_handler 方法。它也是在 netutil 里定义的,代码如下:

def add_accept_handler(sock, callback, io_loop=None):
    """Adds an `.IOLoop` event handler to accept new connections on ``sock``.

    When a connection is accepted, ``callback(connection, address)`` will
    be run (``connection`` is a socket object, and ``address`` is the
    address of the other end of the connection).  Note that this signature
    is different from the ``callback(fd, events)`` signature used for
    `.IOLoop` handlers.
    """
    if io_loop is None:
        io_loop = IOLoop.current()

    def accept_handler(fd, events):
        while True:
            try:
                connection, address = sock.accept()
            except socket.error as e:
                if e.args[0] in (errno.EWOULDBLOCK, errno.EAGAIN):
                    return
                raise
            callback(connection, address)
    io_loop.add_handler(sock.fileno(), accept_handler, IOLoop.READ)

需要注意的一个参数是 callback,现在指向的是 TCPServer 的 _handle_connection 方法。add_accept_handler 方法的流程:首先是确保ioloop对象。然后调用 add_handler 向 loloop 对象注册在fd上的read事件和回调函数accept_handler。该回调函数是现成定义的,属于IOLoop层次的回调,每当事件发生时就会调用。回调内容也就是accept得到新socket和客户端地址,然后调用callback向上层传递事件。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当read事件发生时,accept_handler被调用,进而callback=_handle_connection被调用。

_handle_connection就比较简单了,跳过那些ssl的处理,简化为两句stream = IOStream(connection, io_loop=self.io_loop)和self.handle_stream()。这里IOStream代表了IO层,以后再说,反正读写是不愁了。接着是调用handle_stream。我们可以看到,不论应用层是什么协议(或者自定义协议),当有新连接到来时走的流程是差不多的,都要经历一番上诉的回调,不同之处就在于这个handle_stream方法。这个方法是由子类自定义覆盖的,它的HTTP实现已经在上一节看过了。

到此,和上节的代码流程接上轨了。当事件发生时是如何回调的呢?app.py里的IOLoop.instance().start()又是怎样的流程呢?明天继续,看tornado异步高性能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