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资料 > DaoCloud 帮助文档 >

docker commit 的来龙去脉

优质
小牛编辑
138浏览
2023-12-01

「Allen 谈 Docker 系列」

DaoCloud 正在启动 Docker 技术系列文章,每周都会为大家推送一期真材实料的精选 Docker 文章。主讲人为 DaoCloud 核心开发团队成员 Allen(孙宏亮),他是 InfoQ 「Docker 源码分析」专栏作者,已出版《Docker 源码分析》一书。Allen 接触 Docker 近两年,爱钻研系统实现原理,及 Linux 操作系统。


相信无需再强调 Docker 镜像,大家都已经清楚 Docker 除了传统的 Linux 容器技术之外,还有另辟蹊径的镜像技术。镜像技术的采用,使得 Docker 自底向上打包一个完整的应用,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应用本身;而容器技术的延用,则更是在应用的基础上,囊括了应用对资源的需求,通过容器技术完成资源的隔离与管理。

Docker 镜像与 Docker 容器相辅相成,共同作为技术基础支撑着 Docker, 为 Docker 的生态带来巨大的凝聚力。然而,这两项技术并非相互孤立,两者之间的互相转换使得 Docker 的使用变得尤为方便。说到,Docker 镜像与 Docker 容器之间的转化,自然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从 Docker 镜像转化为 Docker 容器一般是通过 docker run 命令,而从 Docker 容器转化为 Docker 镜像,则完全依靠 docker commit 的实现。

docker commit 的作用

是否还记得 docker build 的实现?Dockerfile 唯一的定义了一个镜像,docker build 对于 Dockerfile 中的每一条命令都会创建一个单独的镜像(包含镜像层内容和镜像 json 文件),最终产生一个含有标签(tag)的镜像,而之前与 Dockerfile 命令对应的镜像均是这个含有 tag 的镜像的祖先镜像。如以下 Dockerfile:

FROM ubuntu:14.04 
RUN apt-get update 
ADD run.sh /  
VOLUME /data  
CMD ["./run.sh"]  

docker build 实现 Dockerfile 到 Docker 镜像的构建,而对于单条 Dockerfile 中的命令(如命令RUN apt-get update ),则是通过针对 Docker 容器的 commit 操作,实现将其构建为单层镜像,也就是大家熟悉的 docker commit 操作。简单的示意图如下:

image

docker commit 的原理

深入学习docker commit的原理前,我不妨先来看看一下 docker help 中关于 commit 命令的阐述:

commit    Create a new image from a container's changes

结合上图与命令docker commit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有三个关键字ImageContainerChanges。如何理解这三个关键字,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

1. Docker Daemon 会通过一个 Docker 镜像运行一个 Docker 容器,Docker 通过层级文件系统为 Docker 容器提供文件系统视角,最上层的是可读可写层(Read-Write Layer)。

2. Docker 容器初始的可读可写层内容均为空,Docker 容器对文件系统的内容更新将全部更新于可读可写层(Read-Write Layer)。

3. 实现 docker commit 操作时,Docker 仅仅是将可读可写层(Read-Write Layer)中的更新内容,打包为一个全新的镜像。

具体的 docker commit 示意图如下: image

观察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对于 commit 命令,几乎所有的操作都围绕着可读可写层(Read-Write Layer),一次 commit 将可读可写层打包为一个全新的镜像,同时也保证镜像之间的独立性。当然,由于一个镜像同时包含镜像层文件系统内容和镜像 json 文件,因此对于一个 commit 操作,Docker Daemon 还会为镜像产生一个全新的 json 文件。

结合上图,我们也看到 docker commit命令也会有一些注意事项,最为重要的是:docker commit 命令仅仅打包可读写写层内容。对于 Docker 容器而言,文件系统视角包含的内容有 Docker 镜像构成的内容(一个可读可写层加上多个只读层)、数据卷 VOLUME 挂载的目录内容,还有类似于 hosts、hostsname 和resolv.conf 等挂载文件,当然还有一些如 /proc 和 /sys 等虚拟文件系统的内容。commit 操作只专注于可读可写层(Read-Write Layer),因此其他的内容都将不会出现在打包后的镜像中。举例说明,类似于 MySQL 的数据容器,由于其自身的数据一般都持久化到数据卷 VOLUME 中,因此 MySQL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将不会在 commit 操作后被打包进入镜像。

从 docker commit 看 build 注意事项

命令docker commit可以实现将一个运行中容器的可读写层,打包为一个镜像。对于 Dockerfile 中的 RUN 命令,Docker的机制同样如此,主要的步骤如下:

1.以一个容器的形式运行 RUN 关键字后紧跟的命令,假设为 command;

2.运行命令 command 时,容器对文件系统的所有更新都将体现在容器的可读写层上;

3.Docker 守护进程等待并判断命令 command 运行后的返回状态;

4.若 command 返回状态为0,则表示命令运行完成,Docker 守护进程打包可读写层,创建并提交新镜像;

5.若 command 返回状态非0,则表示命令未正常运行,构建流程失败,留下构建失败现场;

6.若 command 将无休止运行,则此次构建操作也将永远进行,同样不是一个成功的构建。

以上步骤完整的展现了 Dockerfile 中 RUN 命令的操作流程,说到注意事项,大家有必要将目光聚焦于两个关键词「容器」「返回状态」。一旦缺乏对这两个关键词的认识,很容易在镜像构建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问题。

首先,从容器的角度谈注意事项。谈到容器,大家第一印象自然是docker run运行的容器,很难想到docker build的世界中也会存在容器的概念。既然如此,前者的容器应该受到资源的限制,大家应该不难理解,本身docker run命令有诸多的参数来限制容器资源。那么,大家是否应该想到,后者docker build构建流程中的容器同样应该受到相应的资源限制呢?一旦docker build过程中容器运行的命令将占用大量的资源,隔离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宿主机上其他任务的正常运行。因此,这一点不得不防。在早版本的 Docker 中,docker build命令不支持任何的资源限制,自然很难达到生产化的要求。随着 Docker 的发展,新版本中逐渐加入了对部分资源的限制,改善了隔离的现状,但是依然没有达到docker run的隔离程度,另外除了资源之外,docker build还缺少对容器权限以及能力的管理,如 Linux Capabilities。

再者,我们从返回状态的角度谈注意事项。返回状态包括三种情况,0、非 0、无返回状态。返回状态为 0 的情况,皆大欢喜;返回非 0,那就是命令的运行出现了异常。异常之下,尤其需要注意失败现场。当前命令的构建失败意味着整个 docker build 命令的运行失败,当前命令的构建失败将导致当前的镜像层没有成功构建。然而对于已经成功构建的镜像层,Docker 守护进程并不会对其做任何的处理。在主机管理员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大量的构建失败,很有可能导致主机磁盘的无辜消耗,最终殆尽。无返回状态,同样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命令较长时间处于运行中,我们也无法确定程序是否进入死循环,带来的不确定性既会占用资源,同样也给运维带来极大的不便。

总结

笔者一直认为,深入理解 Docker 的原理,必须从 docker build 命令入手,而 docker commit 又是 docker build 的实现原型。原因很简单,这两个命令打通了 Dockerfile 到 Docker 容器,再到 Docker 镜像的整个流程,几乎涵盖了 Docker 中所有的概念,实属深入学习 Docker 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