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资料 > larva 中文文档 >

标记-清除

优质
小牛编辑
138浏览
2023-12-01

标记-清除是主流的追踪式收集算法的一种,和引用计数相比,追踪式收集是一种间接方法,与程序耦合性很低,简单地说,就是程序在需要的时候只管申请内存,使用时也不用像引用计数机制要做实时地维护,直到一定条件(一般是已申请内存空间达到一定阈值),进程暂停执行,由垃圾收集器回收垃圾,然后继续执行,当然如果收集之后还是内存不足,就报错。很多语言的主流实现都使用追踪式收集,比如java,C#等

追踪式收集严格按照垃圾的概念定义,从根集开始,找到所有可达的对象集合,于是全集减去可达集,剩下都是垃圾。标记-清除算法分为三步: 1 初始化所有对象为未标记状态 2 从根集开始,标记所有可达对象 3 遍历所有对象,如果未被标记,则释放 后面会看到,实际上是两步,初始化这一步是在第三步处理的

每个对象需要有一个标记位,这个内存占用并不多,因为一个bit位即可,结合语言的对象结构设计,一般是能找到这样一个位的,比方说,对象头用一个int表示对象的类型(类似C++的虚表指针),假定一个程序的类型的数量不会超出int的最大值(32位的int,如果这个范围都超出了,请受我一拜),则符号位可以用来做这个标记

所有新申请的对象,都是未标记状态,其中上述第三步可以这样:

for obj in all_obj   
{   
    if (obj.marked())   
    {   
        obj.unmark();   
    }   
    else   
    {   
        free(obj);   
    }   
}

遍历所有对象的时候,如果被标记了,则修改为未标记状态,如果未标记,则释放。这样一来,保证了每次垃圾回收开始的时候,所有对象都是未标记状态,上述的第一步初始化就可以省了

于是,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从根集标记所有对象,乍一看这并不难,比方说我们可以采用DFS:

void mark()   
{   
    this.mk = true; //假设用一个bool变量   
    for obj in this.obj_list   
    {   
        if (obj.unmark())   
        {   
            //如果已经标记就不用做了,比如存在环或一个对象被多处引用   
            obj.mark();   
        }   
    }   
}   
for obj in root_set   
{   
    obj.mark();   
}

或者采用BFS

todo_list = root_set   
while (todo_list.size() > 0)   
{   
    new_todo_list = new list;   
    for obj in todo_list   
    {   
        if (obj.unmarked())   
        {   
            obj.mark(); //这里的mark就只是简单设置标记位   
            for item in obj.obj_list   
            {   
                if (item.unmarked())   
                {   
                    new_todo_list.add(item);   
                }   
            }   
        }   
    }   
    todo_list = new_todo_list;   
}

这两种做法都可以,但在垃圾收集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果需要标记的对象很多,消耗空间可能很大,DFS消耗栈空间,BFS消耗每次迭代时列表的空间。如果是一般的问题,内存消耗是应该是,但是在追踪式收集中,垃圾收集器的触发条件一般是在堆空间被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如果这时候需要一个和对象数量相关的线性空间来进行垃圾收集,就不得不降低垃圾回收触发的堆空间阈值,进一步导致加剧垃圾回收的频率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能在常数空间内实现标记过程,可惜的是,这类算法要么很慢,要么很复杂(复杂的算法本身也不会很快)。不过在实际使用中,全文追踪收集的实现已经比较少了,一些新的机制可以缓解这个问题

追踪式收集的优缺点和引用计数相比,大部分都刚好反过来,引用计数的优点,恰好是追踪式收集的缺点,比如:对象生存周期可控性更差,由于收集过程会暂停运行,实时性差,局部性不好等;而反过来,引用计数的很多缺点又恰好是追踪式收集的有点,比如:和程序代码耦合性低,维护方便,程序运行期没有多余消耗,空间浪费少,所有垃圾都能被回收,整体效率高等

具体到标记-清除,从过程可以看到,这个算法的运行时间是和内存中对象数量成正比的(假设内存释放是常数时间),假如对象很多,则可能花不少时间,考虑到实际情况,大部分程序在需要垃圾回收的时候,可达集合往往比较少,据统计,80%~98%的对象在建立之后很快(约几百万条指令)就会销毁,因此,标记阶段的时间相对还比较少,大量时间费在清除阶段,为提高实时性,可以采用延迟清除的手段,即标记完成后,清除阶段分多次进行,因为触发垃圾收集一般是在空闲空间不足的时候,这时候清理出一部分空闲内存就可以让程序继续进行下去 这样可能会引入一个问题,即从开始清理到清理完毕,这期间程序会new出新对象,而新对象的状态是unmarked,这时候就需要改进方案来区分,否则可能会错误地清理正在使用的对象,而这段时间成为垃圾的对象不会被立刻回收,这个没有关系,在下次标记的时候就可以正常清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