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资料 > UI 设计点滴 >

从版本升级看产品设计

优质
小牛编辑
141浏览
2023-12-01

软件开发中大家都比较认同的理念是敏捷,通过快速迭代来不断升级产品,从而达到产品更好地服务于用户的目的。在这一次次的升级中,我们可以看到产品所折射出来的思想,了解到设计人员的思考方式。查看某一产品的升级日志,对其进行归纳对比,这是我们进行竞品分析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研究豌豆荚这个产品的发展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令人烦燥的事,一方面它的设计中处处显示着用心,另一方面又因为有太多可以研究的内容而让人理不清头绪,只能不停地抓头发,对着升级日志,冥思苦想。

在豌豆荚1.X版本中,它更多的是扮演 Android 手机管理工具的角色,所有主体功能(欢迎、通讯录、短信、应用游戏、音乐铃声、视频、小说杂志、图片)都排列在顶部导航上,二级导航位于左侧边栏。这是一种典型的工具型软件的布局,方便用户进行手机的管理。这样的设计或许与当时的形势有关,2010年初,国内Android 手机的用户并不多,当时的用户都是求新求变的一群人,对于手机的管理需求比较大,但当时游戏应用的数量也不多,用户对于游戏应用的需求更大,同时期的应用汇、安智、机锋、N多等都做起了市场,豌豆荚为什么不去做个应用市场呢?

2011年5月20日,豌豆荚发布了应用搜索,聚合多家应用商店的内容,这时豌豆荚的野心开始显露了出来,这群人想做垂直领域内的搜索引擎,他们同时推出了 Web 版本和手机客户端,结合之前PC端积累下来的优势,一跃成为强有力的应用分发渠道。这时的应用市场正处于群雄割据的局面,没有明显的技术壁垒导致在这个方向上的创业者众多,创业者们想要更多的流量,和豌豆荚合作已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2012年初,豌豆荚发布了历时10个月设计开发的2.0版本,在对需求进行重新归纳整理,对导航及信息架构进行了重新规划后,2.0版本给了用户焕然一新的感觉。据豌豆荚团队介绍,它们的这次改版,扔掉了 .Net framework 的架构,重新用 C++ 开发。

在界面布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又细致入微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导航全部移动了左侧,手机管理功能与内容下载并列,与1.0版相比,豌豆荚大大提升了内容下载的权重,这也是趋势使然。这个时候Android 手机用户增长迅猛,游戏应用下载的需求成了重中之重。

在欢迎页上,豌豆荚也做了精力的设计,以此加强用户和手机间的情感联系,他们使用了用户在手机上设置的壁纸来作为欢迎页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应用推荐。

在接下来的版本升级中,豌豆荚还别出心裁地以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元素来进行命名。在业界,Android 的升级会以甜点的名字来命名,而 Mac OS X 则以大型猫科动物的名字来命名。不知是不是因为豌豆荚的化学元素不够稳定,导致豌豆荚的升级过于频繁,引起了用户的反感。所以版本升级的频率也是我们在产品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什么情况下必须升级,什么情况下可以暂缓升级,

通过怎样的升级频率来提高用户的活跃度?

2013年6月25日,豌豆荚PC端升级到了2.58版本,代号为Dy(镝),这次他们对侧边栏和导航又做了改动,把资源下载提到了手机管理功能的上面,再一次加强了下载的权重。在视觉上也做了调整,把左侧栏的底色改为较深的灰黑色,重新设计了彩色的小图标,对于界面的尺寸还进行了像素级的调整,以此让右侧的可视区域更大、更明显,方便用户的下载。

之后的升级更让人看到了豌豆荚团队的用心,他们请左佐工作室重新设计了Logo 和标志,进行更清晰的形象定义。再一次设计了欢迎页面,把手机管理与发现探索结合在了一起,只需上下滑动就能无缝地切换场景,另外还精心挑选出高清背景图片,一键设置为手机壁纸。

在内容的组织上,豌豆荚除了进行游戏联运的商业尝试外,还把论坛版块加入到客户端中,以此增加用户的参与度,加强用户黏性,更是进行 UGC 社区运营的一种尝试。

以上分析的都是豌豆荚在PC端上的产品设计过程,在移动互联越来越重要的今天,豌豆荚手机端是怎样进行演变的呢?

在1.0版本中,豌豆荚在手机上还只是个守护,用来连接PC上的客户端。在推出应用搜索之后,豌豆荚手机端进行了改版,加入了应用搜索下载,已成为手机上的 Android 应用市场。之后就是不断的优化升级,直到2012年版本走到3.0。在这个版本中,它采用了符合 Android 4.0 规范的Holo Light 风格,因此有人觉得它与 Google Play 4.0 版本很像。

对此,豌豆荚的设计人员在知乎上进行了解释:

1. 淡绿色和灰色一直是豌豆荚的品牌色彩,而 Google Play 应用频道的品牌色也是淡绿色,造成了两者在视觉上第一印象很接近。
2. 综合考虑手机界面显示、应用信息的推荐,豌豆荚采用了简单紧凑的卡片版式设计,而 Google Play 从 Google Now 等应用中沿用了卡片的风格。
3. 豌豆荚在内容的推荐上更具人情味,在信息架构上与 Google Play 是不同的,另外在应用的安全和隐私方面也做得更多。

的确,豌豆实验室里有着拥有独特气质的一群人,这群人对设计也有很深的理解,他们设计的豌豆荚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分发渠道。然而又不只是应用分发渠道那么简单,在2013年9月12日,豌豆荚发布了视频搜索,以满足用户对视频的需求。

在移动视频搜索端,它收录了13个内容源,分为电影、电视、综艺、动漫,全部来自各大视频 App,非传统网页。豌豆荚要打破App 之间的壁垒,要做移动端上的搜索引擎,做内容发现平台,从他们的产品设计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些显著的变化。

这一变化在2014年1月份来得更加迅猛,这个月初豌豆荚手机端发布了4.0版本,去除了旧版中左侧的抽屉式导航,把应用、游戏、视频、电子书、壁纸等资源直接展示主界面上,把自己定位为手机上的娱乐中心,在文案上也做处处做引导,以此改变人们心中豌豆荚就是个应用市场的印象。新版本更加清新简洁,并没有完全遵守 Android 的设计规范,但使用下来,学习成本并不高。

向豌豆荚的产品设计师了解到,从最初发布到现在,豌豆荚PC端进行上百次的升级,而手机端也有几十次的升级。在这么多的升级中,有bug 的修复,小功能的增加,细节的调整,还有重大的改版,每一次的升级都包含了工作人员对于产品设计的思考,对于这个产品方向上的尝试,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作为一名产品设计的从业人员,没能参与到豌豆荚这个产口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只能从零星的信息中来猜测他们的设计思路,管中窥豹,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