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开发 - Binder
简介
Binder使用Client-Server
通信方式。Binder框架定义了四个角色:Server
,Client
,ServiceManager
以及Binder驱动
。其中Server
,Client
,ServiceManager
运行于用户空间,驱动运行于内核空间。Binder驱动程序提供设备文件/dev/binder
与用户空间交互,Client
、Server
和Service Manager
通过open
和ioctl
文件操作函数与Binder驱动程序进行通信。
Binder原理简述
- Server创建了Binder实体,为其取一个字符形式,可读易记的名字。
- 将这个Binder连同名字以数据包的形式通过Binder驱动发送给
ServiceManager
,通知ServiceManager
注册一个名字为XX的Binder,它位于Server中。 - 驱动为这个穿过进程边界的Binder创建位于内核中的实体结点以及ServiceManager对实体的引用,将名字以及新建的引用打包给ServiceManager。
ServiceManager
收数据包后,从中取出名字和引用填入一张查找表中。但是一个Server若向ServiceManager注册自己Binder就必须通过这个引用和ServiceManager
的Binder通信。- Server向
ServiceManager
注册了Binder实体及其名字后,Client就可以通过名字获得该Binder的引用了。Clent也利用保留的引用向ServiceManager
请求访问某个Binder:我申请名字叫XX的Binder的引用。 ServiceManager
收到这个连接请求,从请求数据包里获得Binder的名字,在查找表里找到该名字对应的条目,从条目中取出Binder引用,将该引用作为回复发送给发起请求的Client。
当然,不是所有的Binder都需要注册给ServiceManager
广而告之的。Server端可以通过已经建立的Binder连接将创建的Binder实体传给Client,当然这条已经建立的Binder连接必须是通过实名Binder实现。由于这个Binder没有向ServiceManager注册名字,所以是 匿名Binder。Client将会收到这个匿名Binder的引用,通过这个引用向位于Server中的实体发送请求。匿名Binder为通信双方建立一条私密通道,只要Server没有把匿名Binder发给别的进程,别的进程就无法通过穷举或猜测等任何方式获得该Binder的引用,向该Binder发送请求。
Binder的数据拷贝
Linux内核实际上没有从一个用户空间到另一个用户空间直接拷贝的函数,需要先用copy_from_user()
拷贝到内核空间,再用copy_to_user()
拷贝到另一个用户空间。为了实现用户空间到用户空间的拷贝,mmap()
分配的内存除了映射进了接收方进程里,还映射进了内核空间。所以调用copy_from_user()
将数据拷贝进内核空间也相当于拷贝进了接收方的用户空间,这就是Binder只需一次拷贝的”秘密”。
最底层的是Android的ashmen(Anonymous shared memory)
机制,它负责辅助实现内存的分配,以及跨进程所需要的内存共享。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对Binder的使用进行了封装,可以让开发者方便的进行方法的远程调用,后面会详细介绍。Intent是最高一层的抽象,方便开发者进行常用的跨进程调用。
使用共享内存通信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效率高,因为 进程可以直接读写内存,而不需要任何数据的拷贝。对于像管道和消息队列等通信方式,则需要在内核和用户空间进行四次的数据拷贝,而共享内存则只拷贝两次内存数据:一次从输入文件到共享内存区,另一次从共享内存到输出文件。实际上,进程之间在共享内存时,并不总是读写少量数据后就解除映射,有新的通信时,再重新建立共享内存区域,而是保持共享区域,直到通信完成为止,这样,数据内容一直保存在共享内存中,并没有写回文件。共享内存中的内容往往是在解除内存映射时才写回文件的。因此,采用共享内存的通信方式效率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