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是5个设计原则的统称,它们分别是:单一职责原则、开闭原则、里式替换原则、接口隔离原则和依赖反转原则,依次对应SOLID中的S、O、L、I、D。
单一职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SRP,英文描述是:A class or module should have a single responsibility。翻译成中文就是:一个类或者模块只负责完成一个职责(或者功能)。
单一职责原则的定义描述非常简单:一个类(或模块,同理)只负责完成一个职责或功能。也就是说,不要设计大而全的类,要设计粒度小、功能单一的类。换个角度讲,一个类包含了两个或以上业务不相干的功能,我们就说它职责不够单一,应该拆分成多个功能更加单一、粒度更细的类。
评价一个类的职责是否单一,是一件主观且见仁见智的事情,而且从不同业务层面看也会有不同结论。实际上我们在真正的软件开发中,没必要过度设计,可以先写一个粗粒度的类,满足业务要求,随着业务的发展,如果粗粒度的类越来越庞大、代码越来越繁杂,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这个粗粒度的类拆分成几个更细粒度的类。这就是所谓的持续重构。
例如一个社交产品中,UserInfo类中既有用户名、邮箱等基本信息,又有省、市、区、详细地址等地址信息。如果地址信息和基本信息一样只是单纯用来展示,那么UserInfo类的设计就是符合单一职责原则的。但如果地址信息又用在了电商物流上,那么最好将地址信息拆分出来独立成地址类。
答案是否定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扩展性、可复用性、可维护性等,这些才是评价应用某个设计原则是否合理时的最终考量标准。
比如一个Serialization类按照一个特定协议实现了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功能,如果我们想让类的职责更加单一,拆分成一个只负责序列化的Serializer类和另一个只负责反序列化的Deserializer类。虽然拆分后类的职责更单一了,但也随之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果我们修改了序列化协议(如序列化方式从JSON改为XML),那么Serializer类和Deserializer类都要做相应的修改,代码的内聚性没有原来Serialization高了。如果我们仅对Serializer类做了协议修改,而忘记修改Deserializer类,就会导致程序出错,也就是说,拆分后代码的可维护性变差了。
开闭原则,Open Closed Principle,OCP,英文描述是:software entities(modules,classes,functions,etc)should be open for extension,but closed for modification。翻译成中文就是:软件实体(模块、类、方法等)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换句话说,添加一个功能,应该是在已有代码基础上新增,而非修改已有代码。
首先,开闭原则并不是完全杜绝修改,而是以最小修改代价来完成新功能,让修改操作更少、更集中、更上层。其次,同样的代码改动,在粗代码粒度下,可能被认为“修改”,在细代码粒度下,有可能被认为“扩展”,例如给类中添加新的属性和方法,在类的层面是修改,在方法和属性的层面就是扩展。
时刻具备抽象意识,写代码的时候多思考一下这段代码未来可能有哪些需求变更,以便设计可扩展的代码结构。
很多设计思想、设计原则、设计模式,都是以提高代码扩展性为最终目的的。最常用用来提高代码扩展性的方法有:多态、依赖注入、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以及大部分的设计模式(装饰、策略、模板、职责链、状态等)。
里氏替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英文描述是:If S is a subtype of T, then objects of T may be replaced with objects of type S, without breaking the program(子类对象可以替换父类对象而不破坏程序运行),或者:Functions that use pointers of references to base classes must be able to use objects of deried classes without knowing it(使用基类引用指针的方法,必须能够在无感知的情况下使用派生类对象)
一句话,这条原则要求:子类对象能够替换父类对象出现的任何地方,并且不破坏程序原有的逻辑行为。
多态是面向对象编程的一大特性,也是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一种语法,支持子类对象替换父类对象以实现不同效果。而里氏替换原则是在多态的基础上,指导子父类如何设计,要求子类对象在替换父类对象时不改变原有程序的逻辑行为,不破坏原有程序的正确性。(指导怎么更好的使用多态)
里氏替换原则还有另一个更有指导意义的描述:Design by Contract,按照协议来设计。即子类在设计的时候要遵守父类的协议(或叫行为约定),子类可以重写方法内部实现逻辑,但不能改变方法原有的协议,包括:方法声明要实现的功能;对输入输出、异常的约定;甚至注释中所罗列的任何特殊说明。
1、子类违背父类声明要实现的功能
父类orderByAge()方法是按照年龄排序,而子类重写该方法后按照身高排序,则子类的设计违背里氏替换原则。(这本是多态的寻常应用,但是违背里氏替换原则)
2、子类违背父类对输入输出、异常的约定
父类list()方法获取不到数据时返回空数组,而子类重写后,获取不到数据抛异常,则子类的设计违背里氏替换原则。(这本是多态的寻常应用,但是违背里氏替换原则)
3、子类违背父类注释中所罗列的任何特殊说明
父类withdraw()方法注释:用户提现金额不得超过账户余额,而子类重写后,可以支持透支提现,即提现金额可以大于账户余额,则子类的设计违背里氏替换原则。
接口隔离原则,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ISP,英文描述是:Clients should not be forced to depend upon interface that they do not use。翻译成中文就是:客户端不应该被强迫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其中“客户端”可以理解为接口的调用者或使用者。
一个count()函数,功能是对输入的数据集求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中位数、总和,并把结果封装成对象返回。如果在项目中,每个统计需求都需要求以上信息,那么count()函数的设计是合理的;相反,如果每个统计需求只涉及其中一个或几个信息,那么合理的设计应该是拆分成更小粒度的函数,否则每次调用count()函数都要把所有信息都算一遍,影响代码的性能,这就是强迫调用者依赖不需要的接口。
一个Config接口,包含了对某项配置的更新和查询,如果项目中有的需求我们只希望它更新配置,(因为某些原因)不希望它查询配置,而另外的需求我们只希望它查询配置,不希望它更新配置,那么更合理的设计是把Config接口拆分成Updater和Viewer两个接口,否则只更新的需求也要被迫实现查询功能,只查询的需求也要被迫实现更新功能。
依赖反转,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DIP,英文描述是:High-level modules shoudn't depend on low-level modules. Both modules should depend on abstractions. In addition, abstraction shouldn't depend on details. Details depend on abstractions。翻译成中文就是:高层模块不要依赖低层模块。高层和低层模块都要依赖抽象。除此之外,抽象不要依赖具体实现,具体实现要依赖抽象。
高层:调用链上的调用者,低层:被调用者。在业务代码的开发中,高层模块依赖低层模块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这条原则主要用来指导框架层面的设计。以Tomcat这个Servlet容器为例,Tomcat就是高层模块,我们写的Web应用程序代码就是低层模块,Tomcat和应用程序代码并无依赖关系,二者都依赖抽象——也就是Servlet规范。Servlet规范不依赖Tomcat和应用程序的具体实现,而Tomcat和应用程序依赖Servlet规范。
通常用在框架上,这里的“控制”指的是对程序执行流程的控制。“反转”是指没用框架之前,程序员自己控制整个程序的执行,使用框架后,框架来驱动整个程序的执行流程,程序员只需要在预留的扩展电上添加自己的业务代码即可,流程的控制权从程序员反转到了框架。
一种具体的编程技巧,听起来高大上,实际很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不通过new的方式在类内部创建所依赖的对象,而是通过构造函数、函数参数等方式传递(或叫注入)到类内部使用。好处就是提高了代码的扩展性,可以灵活地替换所依赖的类。(符合开闭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