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具软件 > 书架例子 > 使用案例 >

整理书架子

桂德义
2023-12-01
整理书架子

从除夕那天,我开始整理书架子。有两年没整了,自从上次挪书架子,把书都卸
下来,突然有什么任务,没有时间按类别放回去,后来的书有很多就直接堆起来。

混乱一旦开始,就会愈演愈烈,直到,最近决定全都重新整理一遍。

整理书架是个体力活,同时也是梳理知识结构和学习过程的思考。

这几年,似乎一共整理了四五次吧,一般是搬家以后,或者乱得自己受不了。最
初的一批书,是大学毕业的时候幸存的几本,教材加上特别钟爱的,没有卖掉。
由于我彼此那么痛恨自己的专业,以致于把绝大部分教材都扔掉了。过了很多
年,或者说,越是到了后来,我越发现,本科的学习所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深入到了骨髓,深入到你自己都不知道它们在那里。一个不太好的比喻,就像有
些小资口声声谈西方思想什么的,但是骨子里,如果你深挖,却发现他们比上位
的那些人更加东方。这里的东方,丝毫不含神秘哲学或者我们的文化的褒义。

这第一批书,几乎都是理工类的。

再后来的一批书,是从旧书市场上买到的,有各种品相。大多暗黄了,书页卷曲。
这些书,好多在购买前就已经看过了,有些知识甚至都已过时,尤其是小时候就
特别想拥有的那种,虽然借着看过几遍,仍然买了珍藏。这第二批书,大部分是
人文类的,持续了好多年,有一些和第三批书的购买时间重叠,甚至延续到那以
后。

第三批书,是读研究生期间,到了期末,突然说是有一笔经费,可以买U盘,或
者买书。我全都用来买书了。这一批书中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几本专著。
当时,我仍然未能清楚地知道,网络和系统管理 (现在流行叫做系维)的知识结
构和职业前途与程序员是完全不同的。最终,计算机网络与通信,130厘米左
右;操作系统45厘米左右。

第三批书当中,包括我最初读的英文原著,Douglas E. Comer的 计算机网络与
因特网,和 Andrew S. Tanenbaum的现代操作系统,封皮上有马戏团的那个。如
果不算文档和电子版,这两本是最初读物。

很多人读书需要心态,或者心情,或者油墨的清香,或者纸张的声音。那纯粹是
家里有钱惯出的...特质。读书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能站立或坐下的地方,然
后,就是书本身。至于它的材质,是纸的,电子的,印刷质量如何,在能找到书
就高呼万岁的时候,这些统统不必考虑。

那两本书,是在不上课的时候,一页一页慢慢看完的。我的英语那个时候极差,
不是说现在有多么好,那时我差到除了英文文档,基本看不懂别的什么。英语老
师建议的小说啦电影啦新闻啦,没一样能流畅看明白的。不能看懂四级阅读,但
是能阅读英文文献,其实也没啥奇怪的,因为二者所需要的词汇量的范围大不相
同。后来单词量增长的时候,我注意到,很多单词,我都是首先知道它在计算机
领域的含义。

读书,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几个小时的时间。

以后的书,基本不是成批购买了,需要哪方面的,就添置点啥,逐渐多起来。软
件工程的,175厘米左右;文学类的,大约两个175厘米。

就阅读的时间分配,我在软件工程方面分配的时间远多于文学类的,尽管文学类
的量大约是软件工程的二倍。这也是个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理工学生的工资要
比文学类的高,因为第一理工类学生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第二,如果仅仅
是浏览观赏性地阅读的话,读文学类的书是一种休息,没有人应该为你休息付钱
的。而即使是观赏地阅读理工类书籍,即使那最终确实是一种愉悦的话,也是一
种劳累的愉悦--这跟在健身房的努力差不多。

我曾经计划读某小说好几年,后来几天就看完了。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啊,以完
全没有注意到,原来这两种不同的作品的阅读速度差别如此之大。

上述关于文学类学生工资的讨论,不包括那种牛到可以指导别人观赏,或者创造
出作品来供别人观赏的同学。不幸的是,从现在的影视作品或者评论来看,文学
类同学应该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而不仅是自己没事欣赏一下自己的快乐。

是的,我们的理工很糟烂,可能除了这个词,不足以形容我们目前的水平在世界
的地位;文学类,如果用糟烂这个词来形容,是对糟烂这个词的侮辱。

整理书架子,也回顾了一些知识学习的艰辛。有90厘米纯粹各种计算机语言的
书,还有同等长度的书,是用这些语言调用网络、API、MFC什么的。后者不包括
数据库调用之类的,这些基本上只有电子文档,而没有书籍。当年为了学习网络
编程 (不是指 web programming,是指socket) ,MFC和API,也着实花了不少工
夫,但是俱往矣。这些知识一旦获取了,如果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话,它就
只是知识,而不是方法。

一大悲哀。我们要花很多时间,才能知道,有一些东西,恰恰不是你想要的;而
如果你不花上这么多时间,你根本无法知道那是什么,更不必说了解那是不是你
的目标。

而那个时间,你往往找不到一个人能够和愿意告诉你。即使有那样一个人在你的
身份,年少轻狂,你也不一定就会相信。

然后,很多个小时,很多年,就这样流逝。再也不会重来。

要整理书架子的一个原因,我发现如果书堆在那,根本就想不起来看它,甚至忘
了它的存在,或者记得有这本书,但是却找不到它。很多年过去以后,我发现,
很多书需要重读,一遍一遍重读,每一次,你可能会有新的收获。那些需要重读
的书,恰恰与前面提到的api,mfc的使用那种书不同,它们是历久弥新的。每一
次读,你都有不同的动机,又深入地了解了作者这么写这么说的原因。

就像锻炼身体,只有你亲自流汗,然后才能了解,为什么教练或书里说,要这样
动作,要避免那样,为什么呼吸而不是别的,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大三和弦是明亮的,小三和弦是暗淡的,甚至是蓝色的绿色的。你不亲自去
听,跟你说了也是白扯。有很多书,很多特别好的话,在我这里,就这么白扯过
去了。时常感叹,如果当年就能明白那些,该有多好啊。

同学们现在都喜欢看视频了,喜欢在网上找个贴子。但是,真正的知识,尤其是
深刻的那些,且不说需要训练才能掌握的,往往不可能容纳在一个贴子的长度之
中。这就是几十年来,也许更久 (?),学者们提到的浮噪。我们浮噪到马上就
要看到结果,马上就要得益,马上就要看到作用。

我们在网络里跑来跑去,不断去点击5分钟以下的小视频。我们看各种大片的特
效。我们不断地转移注意力。我们从成年人,退化为三五岁的孩子,注意力只能
保持三五分钟,甚至更短。又或者,我们中的一些希望得到成年人权利的人,从
来也没有成年过,无所谓退化。

迅速反应,而不沉思,这正是动物而非人类的特性。

我把那些读过的书,收在书架上。开始制定漫长的计划,很多,都要重读一遍。

我抚摸那些书页,回想我曾经阅读它们的时光。

有一本,C++ Primer。那一年除夕的晚上,我坐火车返回通化。整个车厢里只有
三两个人,还包括列车员。我一直低头读这本平时没有时间看的大部头。从上次
读到的地方开始,几个小时,我读了平时几天几个月的页数。

不能做实验,也不能上网。我只能用纸记下所有的疑问,记下所有的收获。

晚上十点左右,外面漆黑的天空开始亮起焰火,在车轮的隆隆声里,那些光亮此
起彼伏。C++ Primer,就是在这时读完了最主要的部分。

有一本,ZigBee技术实践教程,包师弟借给我的。前两天的某夜,我独坐在桌
旁,喝光了咖啡,次序翻过那些书页。不能做实验,也不能上网,猜测作者的意
思,用纸记下疑问和收获。凌晨五点的时候,天边开始有了亮光,书还剩下一章。

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那些短暂就能获得的快乐,并非我们真正想要的,它们
也会瞬间就消失。
 类似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