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具软件 > LevelDB JNI > 使用案例 >

leveldb原理和使用

龙令雪
2023-12-01

LevelDB是一个基于本地文件的存储引擎,非分布式存储引擎,原理基于BigTable(LSM文件树),无索引机制,存储条目为Key-value。适用于保存数据缓存、日志存储、高速缓存等应用,主要是避免RPC请求带来的延迟问题。在存取模型上,顺序读取性能极高,但是对于随机读取的情况延迟较大(但性能也不是特别低),比较适合顺序写入(key),随机的key写入也不会带来问题。数据存量通常为物理内存的3~5倍,不建议存储过大的数据,在这个数据量级上,leveldb的性能比那些“分布式存储”要高(即本地磁盘存取延迟小于RPC网络延迟)。

    1)如果你的log日志或者视频片段需要暂存在本地,稍后再批量发给远端的数据中心,那么这种需求非常适合使用leveldb做数据缓冲。(这些缓存的数据被切分成多个小的chunks,以key-value的方式保存在leveldb中)

    2)如果你希望构建一个本地cache组件,但是cache的数据可能比内存容量要大,此时我们就可以使用leveldb做支撑,leveldb将一部分热区数据保存在内存,其他数据保存在磁盘上,可以并发的、随机读取key-value。但是数据不能太大,否则磁盘读取的延迟将很大,此时应该使用分布式缓存。(当然,分布式缓存是用于解决分布式环境中数据同步、一致性的问题,不仅仅是数据量过大的问题)

一、原理

1、Files

    leveldb的实现类似于Bigtable中的一个tablet(Google),只不过底层的文件组织形式稍有不同。

    每个Database有一系列本地文件组成,这些文件有不同的类型:

    Log文件

    log文件存储了一序列的最近更新操作,每个更新(update)都会append到当前log文件的尾部,当log文件的尺寸达到预设定的大小时,将会把此log文件转换成一个sorted table(.sst)文件,然后滚动创建一个新的log文件来保存此后的updates操作,主要是用于数据恢复。

    当前log文件的数据copy被保存在一个内存结构中,称为memtable,任何update首先会被写入到memtable中,然后在写入log文件。每个read操作都会首先访问memtable,如果memtable中没有的话再触发磁盘检索(如果开启了cacheSize,则在磁盘检索之前会查看cache),因此这些update数据都可以在read操作中反应出来。

    memtable中的数据按照key顺序存储,即有序存储(基于跳跃表实现)。默认memtable的大小为4M,由参数“writeBufferSize”决定,需要在leveldb打开db文件时指定。

    Sorted tables(简称SST)

    当memtable的数据量达到阀值时,则会被刷新写入到磁盘,生成一个Sorted table(.sst)文件,此文件存储了一序列按照key排序的entries,每个entry可以是key-value,或者是一个key的删除标记(marker),文件和memtable一样也是根据key排序的。(删除标记可以屏蔽掉先前sst文件中保存的较旧的数据,即如果一个key被标记为删除,那么先前的sst文件中关于此key的数据,将不会被read到)

    Sorted tables按照层次(level)进行组织,由log文件生成的SST将会放置在一个特殊的young level中--即level-0,当young level中SST文件的个数超过一个阀值(4个),这些young文件将会与level-1中的那些有数据重叠的文件合并,并生成一序列新的level-1文件(每个新文件大小位2M)。

    备注:“重叠”意义为key区间在两个文件中都存在。keys在SST文件中保存是严格排序的。同时需要注意,sst文件中还包含BloomFilter内容,bloomFilter可以快速判断key是否存在于此sst文件,有效的提高了read的效率。

    young level中的文件可能包含重叠的keys,不过其他level中的SST文件只会包含不同的“非重叠”的keys区间。假如level-L,其中L >= 1,当level-L中SST文件的总大小达到(10^L)MB时(例如level-1位10MB,level-2位100MB),那么level-L中的一个文件,将会和level-(L+1)中那些有keys重叠(覆盖)的文件merged,并生成一组新的level-(L+1)文件。这些merge,只通过批量的文件读写操作,即可将最新的updates数据从young level迁移到最高的level。同一个level中,不会有key重叠的sst文件;但是不同level可能会有!

   level的级别越低,数据新鲜程度越高。遍历数据时,从level 0开始向高level推进。

    Manifest(清单)

    manifest文件中列举了构成每个level的SST文件列表,以及相应的key区间,还包括一些重要的metadata。当database被reopened时,都会创建一个新的manifest文件(文件命中包含一个新的number序列号)。manifest文件的格式像log,“serving data”的变更(比如SST文件的创建、删除)操作都会被append到此log中。

    Current

    CURRENT文件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文件,保存了当前最新的manifest文件的名称。

    其他:略

2、Level 0

    当log文件的尺寸增长到一定的大小(默认1M):

创建一个新的memtable和log文件,用来保存此后的updates操作。
在后台:将旧的memtable写入到文件生成新的SST文件,然后销毁此memtable。删除旧的log文件,然后将此新的SST文件添加到young level组织中。
3、Compactions

    当level-L的尺寸达到了它的限制,我们将使用一个后台线程对它进行Compaction。压缩时,将会从level-L中选择一个文件,同时选择level-(L+1)中所有与此文件key有重叠的文件。如果level-L中一个文件只与level-(L+1)中某个文件的一部分重叠,那么level-(L+1)中的此文件作为压缩时的输入,在压缩结束后,此文件将被抛弃。不过,level-0比较特殊(文件中的keys可能互相重叠),对于level-0到level-1的压缩我们需要特殊处理:level-0中文件中互相重叠的话,那么将可能一次选择多个level-0的文件作为输入。

    压缩将选择的文件内容重新输出到一序列新的level-(L+1)文件中(多路合并),当每个输出文件达到2M时将会切换一个新的文件,或者当新输出的文件中key区间覆盖了level-(L+2)中多于10个文件时,也会切换生成新文件;第二个规则保证此后level-(L+1)的压缩时无需选择太多的文件。

    当level-(L+1)中的新文件加入到“serving state”时,那么旧的文件将会被删除(包括level-L和level-(L+1))。

    压缩时,将会抛弃那些“overwritten”的值;如果遇到删除标记,且对应的key在更高的level中不存在,也会直接抛弃。

    Timing

    level-0将会读取4个1M的文件(每个1M,level-0最多4个文件),最坏的情况是读取level-1的所有文件(10M),即我们读写各10MB。

    和level-0不同,对于其他level-L,我们将读取2M的一个文件,最坏的情况是它与level-(L+1)中12文件有重叠(10个文件,同时还有2个处于边界的文件);那么一次压缩将读写26MB数据。假定磁盘IO速率位100M/S,那么一次压缩耗时大约0.5秒。

    如果我们对磁盘速率受限,比如10M/S,那么压缩可能耗时达到5秒。

    文件个数

    每个SST文件的大小为2M(level-0的除外),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增大此值(需要重新编译源文件),来减少文件的总数,不过这会导致压缩更加耗时(读取的文件尺寸更大,磁盘密集操作);另外,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文件放在多个目录中。

4、数据恢复

    1)从CURRENT中读取最新的manifest文件的名字。

    2)读取manifest文件。

    3)清理那么过期的文件。

    4)我们可以打开所有的SST文件,不过通常lazy更好。

    5)将log存留文件转存成新的level-0中的SST文件。

    6)引导write操作到新的log文件中。

    7)回收垃圾文件。

    每次压缩和recovery操作后,将会调用DeleteObsoleteFiles():从database中查询出所有的file的名字,然后将当前log文件之外的其他log文件全出删除,删除那些所有level中都不包含的、以及压缩操作没有引用的SST文件。

二、使用

    leveldb为一个本地化的K-V存储数据库,设计思想类似于Bigtable,将key按照顺序在底层文件中存储,同时为了加快读取操作,内存中有一个memtable来缓存数据。

    根据leveldb官网的性能基准测试,我们大概得出其特性:

    1)leveldb的顺序读(遍历)的效率极高,几乎接近文件系统的文件顺序读。比BTree数据库要快多倍。

    2)其随机读性能较高,但和顺序读仍有几个量级上的差距。leveldb的随机读,和基于BTree的数据库仍有较大差距。(个人亲测,其随机读的效率并不像官网所说的如此之高,可能与cache的配置有关)随机读,要比BTree慢上一倍左右。

    3)顺序写,性能极高(无强制sync),受限于磁盘速率;随机写,性能稍差,不过性能相对于其他DB而言,仍有极大的优势。无论是顺序写还是随机写,性能都比BTree要快多倍。

    4)leveldb为K-V存储结构,字节存储。属于NoSql数据库的一种,不支持事务,只能通过KEY查询数据;支持批量读写操作。

    5)leveldb中key和value数据尺寸不能太大,在KB级别,如果存储较大的key或者value,将对leveld的读写性能都有较大的影响。

    6)leveldb本身没有提供索引机制,所以随机读性能稍差。它存储的key、value可以为任意字节数组。

    因为leveldb本身尚不具备“分布式”集群架构能力,所以,我们将有限的数据基于leveldb存储(受限于本地磁盘)。

    

    案例推演:

    1)leveldb具备“cache + 磁盘持久存储”特性,且不支持RPC调用,那么leveldb需要和application部署在同一宿主机器上。类似于“嵌入式”K-V存储系统。

    2)如果存储数据较少,3~5G,且“读写比”(R:W)较高,我们可以让leveldb作为本地cache来使用,比如Guava cache + leveldb,这种结合,可以实现类似于轻量级redis。即作为本地缓存使用。通常LevelDB存储的数据是内存大小的3~5倍(现代的操作系统配置),不建议用leveldb存储过大的数据,否则性能将下降很大。

    3)如果数据较多,通常为“顺序读”或者“顺序写”,我们可以将leveldb作为Hadoop HDFS的“微缩版”,可以用来缓存高峰期的消息、日志存储的缓冲区。比如我们将用户操作日志暂且存储在leveldb中,而不是直接将日志发送给remote端的Hadoop(因为每次都直接调用RPC,将会对系统的吞吐能力带来极大的影响),而是将这些频繁写入的日志数据存储在本地的leveldb中,然后使用后台线程以“均衡”的速度发送出去。起到了“Flow Control”(流量控制)的作用。

    其中ActiveMQ即采用leveldb作为底层的消息数据存储,性能和容错能力很强。在很多情况下,leveldb可以作为本地log、IO缓冲文件的存储方案。

三、API简析(JAVA版)

    原生leveldb是基于C++开发,java语言无法直接使用;iq80对leveldb使用JAVA语言进行了“逐句”重开发,经过很多大型项目的验证(比如ActiveMQ),iq80开发的JAVA版leveldb在性能上损失极少(10%)。对于JAVA开发人员来说,我们直接使用即可,无需额外的安装其他lib。

    1、pom.xml

Java代码   
<dependency>  
    <groupId>org.iq80.leveldb</groupId>  
    <artifactId>leveldb</artifactId>  
    <version>0.7</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iq80.leveldb</groupId>  
    <artifactId>leveldb-api</artifactId>  
    <version>0.7</version>  
</dependency>  
 

    2、代码样例

Java代码   
boolean cleanup = true;  
Charset charset = Charset.forName("utf-8");  
String path = "/data/leveldb";  
  
//init  
DBFactory factory = Iq80DBFactory.factory;  
File dir = new File(path);  
//如果数据不需要reload,则每次重启,尝试清理磁盘中path下的旧数据。  
if(cleanup) {  
    factory.destroy(dir,null);//清除文件夹内的所有文件。  
}  
Options options = new Options().createIfMissing(true);  
//重新open新的db  
DB db = factory.open(dir,options);  
  
//write  
db.put("key-01".getBytes(charset),"value-01".getBytes(charset));  
  
//write后立即进行磁盘同步写  
WriteOptions writeOptions = new WriteOptions().sync(true);//线程安全  
db.put("key-02".getBytes(charset),"value-02".getBytes(charset),writeOptions);  
  
  
//batch write;  
WriteBatch writeBatch = db.createWriteBatch();  
writeBatch.put("key-03".getBytes(charset),"value-03".getBytes(charset));  
writeBatch.put("key-04".getBytes(charset),"value-04".getBytes(charset));  
writeBatch.delete("key-01".getBytes(charset));  
db.write(writeBatch);  
writeBatch.close();  
  
//read  
byte[] bv = db.get("key-02".getBytes(charset));  
if(bv != null && bv.length > 0) {  
    String value = new String(bv,charset);  
    System.out.println(value);  
}  
  
//iterator,遍历,顺序读  
  
//读取当前snapshot,快照,读取期间数据的变更,不会反应出来  
Snapshot snapshot = db.getSnapshot();  
//读选项  
ReadOptions readOptions = new ReadOptions();  
readOptions.fillCache(false);//遍历中swap出来的数据,不应该保存在memtable中。  
readOptions.snapshot(snapshot);//默认snapshot为当前。  
DBIterator iterator = db.iterator(readOptions);  
while (iterator.hasNext()) {  
    Map.Entry<byte[],byte[]> item = iterator.next();  
    String key = new String(item.getKey(),charset);  
    String value = new String(item.getValue(),charset);//null,check.  
    System.out.println(key + ":" + value);  
}  
iterator.close();//must be  
//delete  
db.delete("key-01".getBytes(charset));  
//compaction,手动  
db.compactRange("key-".getBytes(charset),null);  
//  
db.close();  

    LevelDB是google的实现,官方只提供了C++版的客户端,java客户端比如上述的iq80(还有fusesource 项目的leveldbjni)是来自社区的。不过BigTable的设计思想和LevelDB的特性被社区延续了下去,比如相对比较完善和性能更加优秀的RocksDB,我们建议在实际的开发工作中采用它。

 类似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