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一些哲学相关问题

弓玉书
2023-12-01

完成于2014年3月



我在很早的时候,也许是从小学3年级开始,就开始跟大人们,哥哥们玩电脑游戏了,那时候很流行的是Country Strike,Red Alert. 小时候对电脑的好奇,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晚些时候的专业选择,我高考完了之后,在所有学校的志愿单上,都果断的填写了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于是乎,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在计算机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也终于明白,之前充满神秘魔幻的游戏世界,就是代码堆砌起来的数学逻辑。整个计算机体系的大厦,建立在前人们,缜密的数学逻辑之中,建立在无数完美的设计之中。先今我们所使用的各种软件,从桌面端的QQ,你能想象它后台的服务器支持几亿人同时在线收发讯息不出问题。到银行的ATM机上安装的嵌入式系统或者支持百万人同时在线购买的淘宝,它们提供7*24小时无间断的安全服务,这时候,你我有没有被它们的设计者——程序员,计算机科学家们所感动,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讲,这些系统就是杰出的艺术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上大学期间,我听了学校老师讲述的一门选修课——黄帝内经彰显的和谐文化与智慧,当时听老师讲,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受到中国太极的启发,发明了二进制的数学学说。我突然明白,原来学科之间也是有着普遍联系的。后来上了高年级,学了人工智能,觉的很有趣,智能化的终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对于人工智能我先来谈谈:

1. 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

计算机从其诞生到现在才50年,因特网( Internet )的产生不过20来年,熟悉计算机的人们都知道摩尔定律,硬件芯片的运算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而且其复杂程度越来越高。IBM的深蓝电脑也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随之而来的哲学问题就是——计算机能否在人工智能领域,替代人类?电影工作者们在影片《黑客帝国》中探究了这一哲学问题。

故事梗概:电影原名为Matrix,意思是母体或子宫,在影片中是指一个由电脑所制造的虚拟世界。在2199年左右,电脑人战胜了人类,统治了整个地球。它们把所有的人都浸泡在营养液中,在人身上接通许多电线,输入由电脑控制的电流刺激,模拟出人的全部感觉、经验、思维和想象。每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由电脑所制造的活生生的虚拟世界中,谁也不知道自己全部的生活竟是一个幻觉,谁也无法从这场大梦中觉醒。这就是无所不在又不为人知的Matrix。但是以默菲斯为首的反抗者,仍然在地心坚持战斗,他们要破坏Matrix,戳穿这个总体性的幻觉,使全人类获得觉悟。他们进入虚拟世界,以黑客的手段来进行破坏。在多次失败之后,他们发现了黑客尼奥是他们唯一的希望,(相当于系统中的bug,只有他能瘫痪Matrix)是全人类的救世主。默菲斯等反抗战士最终说服了 尼奥 ,并帮助他回到了真实世界。 尼奥 抛弃了他在虚拟世界中被规定的角色,以尼奥为名开始了恢复真实世界的工作。经过艰苦的学习过程,尼奥首先恢复了其真实的感觉和运动的机能,在模拟Matrix的其它虚拟世界中,他学会了中国功夫,领悟了虚拟世界的虚幻性。然后他们进入虚拟世界与电脑人特工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搏斗,最终解放了人类,恢复了真实的生活,使人类与机器世界和平相处。

《黑客帝国》系列把“现实的荒漠”这一命题做到了极致——机器设备的扩张不可阻挡,人类没有第三条出路:要么在数字化的系统里被数字化,要么被系统抛离到边缘。博德里拉1995年的著作《完美的罪行》中有这样的警句:“影像不再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虚拟的实在。”“在实时尽情放纵地生活吧——直接在屏幕上生活和受苦吧。在实时思索吧——你们的思维直接被电子计算机译成电码。在实时干你的革命吧——不是在大街上,而是在录音室里。”这些句子也许可以当作《黑客帝国》的注脚。

时光流逝,大概是在大学二年级左右,大家不约而同的使用上了,智能手机,从刚开始的诺基亚的塞班系统,到现在红遍全球的IOS或者android系统,智能移动终端正摸摸的渗透着我们的生活,每天起床,我们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起床,刷牙。而是查看一下手机,有没有什么新的回复,或者讯息。每当吃饭,当菜品上桌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拍照片,跟朋友们分享。于是我又有了如下的思考:

2. 信息技术正深入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如今,因特网( Internet 也称互联网) 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是,因特网已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目前全世界已有190个国家和地区的3亿多人在使用它,而且这一人数仍然保持着近似指数增长方式。原来只为科学研究、教育而开设的因特网,开始向各个行业、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的咨询和服务,并且形成当今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IT 产业,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经济领域它突出了知识、信息的价值,使商贸信息得以广泛、迅速地传递,顾客、销售商和生产厂家之间能更便利地沟通,消费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得所需商品。电子商务、网络经济也因此而蓬勃兴起。在政治领域,它使政府与公众间的沟通更为方便,有利于充分发挥公众的民主权利,加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提高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科学管理水平及决策水平。在军事领域,它可以使最高指挥系统迅速、全面地掌握敌我情况,加强全军的快速反应和协调的能力。在教科文、医疗、卫生领域,它方便人们查询、利用各种信息,进行科研合作、远程教学、医疗诊断。在日常生活领域,它向人们提供电子银行、电子报刊、电子教室、电子图书馆、电子会议、电子邮政、电子论坛,可以实现电子购物、虚拟旅游、交互式娱乐,等等。与此同时,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正发生着令人惊异的变化。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一直习惯于面对面地同他人交往和沟通,即同步交流,交往活动常依赖于物理时间和空间,其范围是比较狭窄的。然而以因特网为基础,人们的交往方式常常为异步交流,在那里—切都简化成了符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受时空的限制,甚至可以说它不需要任何社会关系基础。也就是说,因特网上的交流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现实世界无法比拟的。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因特网正以特有的规律与速度把社会各部门、行业以及各国、各地区以它的方式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了所谓的“网络世界”。现实的社会生活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因特网,可以说,离开了它我们的生活就会陷入瘫痪,甚至于发生混乱。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是历史进步的源动力。历史表明,任何—种革命性的科学技术的诞生,都将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特网的出现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在生产中的应用, —种新型的“知识经济”正在形成,科学技术也得以及时而有力地向全世界的偏远地区辐射,那些生活在“世外桃源”的人们也能受惠于现代科技;社会生产率得以极大提高,社会管理方式也正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化,等等。

然而,历史也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是一把锐利的双刃剑”。当今的这一信息化浪潮同样会给我们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是极严重的社会问题。网络世界中不乏,消极信息,这些都对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造成了不良的影像。每天都有不真实,甚至是心怀不轨的人散步谣言,网络攻击渗透随处可见。世界在发展也出现了网络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互联网的中心指导思想就是使全世界的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使用信息资源,即“全民原则”。

但是实际情况表明,要做到这一点仅仅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世界各国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通力合作。如果不能真正做到信息网络的平民化、普及化,建成后的因特网所联结的必将仅仅是一些大城市、大公司和政府机构,在线的也仅仅是那些有钱人,那么这势必加大公众获取信息的贫富差距,并且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种交流信息的能力的极端不平等,对“信息边远地区”、“信息贫民”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长此下去,他们很可能永远落后于时代。这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3. 因特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哲学问题

因特网本来是为便利人们之间的沟通,但它同时带来人际关系淡化,道德、法制观念淡漠的现象。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逐渐为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在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网络中,随着“家庭办公室”、“网上学校”、“电子商场”等机构的出现,人们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将大为减少,甚至有的人必须终日面对终端。这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疏远,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独的情绪,对来自现实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甚至无所适从,因此也会造成个人身心的健康问题。由于目前网络技术的原因,在“网络世界”里,人们是以“符号”身份进行异步交流的,缺乏“视、听、嗅、味,触”等感觉的传播媒介,他人的热情、友善、温和、紧张、愠怒与不满,我们甚至很难比较准确地感知。也就是在网上,我们难于感受另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因此会以为自己面对的仅仅是机器。一个人长期如此,其本性中的弱点也很容易暴露出来而难以自制,这难免使他(她) 不妨害他人和现实社会。研究表明,有些人利用网络进行犯罪,就有这方面的原因,他们常过分相信网络的“屏蔽”作用,便以为自己无论怎样都是安全的,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之后的日子里,我工作了一年,参与了公司的一些大型项目,学到了软件工程的标准开发流程,明白了流程中需要协作的智慧,完美的软件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而不是某个人单枪匹马的横冲直撞。

4. 开源软件的协作

当今世界,以信息垄断为特征的版权制度备受非议,反对者们提出了一种Copyleft,自由创作模式, 主张作品使用的自由,强调作品集体创作的需要。Copyleft模式映射出了一种激进的创作观,这种新的视野恰恰吻合了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文学批评关于解构,作品和作者的观点。斯托尔曼在20世纪80年代发起了开放源代码运动,他认为程序员应有义务鼓励其他人分享,研究,改进和再次发布我们所开发的软件。他公开指责了在程序的使用和修改中所设置的障碍,也谴责了软件发展在传统的版权模式下作者可能获得的过度保护。他提议为软件建立一种有利于,普通公众创作繁荣和自由的不同标准。

几乎在同时,已经开发UNIX操作系统的AT&T,决定对它的操作系统取消自由使用。该决定激怒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根据斯托尔曼的自由软件联盟计划,芬兰学生Linus Torvalds开发了操作系统的第一代Linux或GNU的linux版本。该系统迅速在因特网上传播开来,使世界范围内的网络使用者可以自由使用,最初大家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学生的玩笑,发展到今天,Linux已经在操作系统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份额,和系统管理者。软件开发者,因特网使用者甚至是计算机公司共同分享着巨大的成功乐趣。大量的开放源代码产品被开发出来,充实了市场,像IBM和Sun这样大型的计算机公司,赌注于将会产生软件自由发布的服务器市场,开始开发与之兼容的产品。这些就是协作智慧的最好体现。

开放源码运动——可以说,开放源代码的成功,核心不在于具体技术的成功,也不是Linux等具体产品的成功,而在于其独特的Copyleft许可模式成功。以GPL为代表的一系列许可协议决定了开放源代码社区统一的规则,激活了社区的活跃和繁荣,并且因此成就了Linux,Apache等非常优秀的软件产品,从而在软件业成功地地掀起了一场势不可挡的创新运动,动摇了任何公司都无法动摇的微软垄断地位,激活了包括软件,硬件,网络和服务等整个软件业的发展活力。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到今天,经历了无数个协作的旅程,从埃及金字塔到我国的万里长城。软件产业的协作旅程才刚刚开始,谁能想到早起的QQ团队只有七个人,谁能想到早期的阿里巴巴团队,只有13个人,正是这些早起的协作团队创造了今天中国的软件神话。开源软件在中国才刚刚兴起,我们欣喜的看到OpenCV社区,matlab社区,csdn,中国linux社区等等论坛上,各地程序员们不懈的努力,我相信之后的中国软件产业,在上述这些大公司与人才的齐心努力下,定会蒸蒸日上,为我国经济产业奉献一份力。

我在计算机软件领域已经学习了六年,一个领域里潜心学习十年可以让一个人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哲学是科学的科学,了解哲学的一些问题,能够在宏观上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工作之后进入研究生阶段,更需要这样宏观上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之后的学习跟生活上,目标更加明确,前行更加坚定。怎样在以后的科研中,把握主要矛盾,发挥自身的主管能动性,结合前人所学用原创性的点子与构思解决科研问题,是我今后一段时间一直要思考的问题,很庆幸学习这门课程以及查找资料的过程给了我很多启示。我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进步的更快更多。

 类似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