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的过程

符允晨
2023-12-01

假如全世界的人都从悬崖跳下去,人类是否会进化出翅膀?

 

进化,是很多代变异和遗传造就的过程。变异方向是不定的,也是进化的根本。遗传则维持物种性状稳定

对于同一物种的进化,要求种群足够大,生态环境相对稳定或缓慢变化,才有足够的时间变异出足够数量的、不同于先前形态结构的、更适应新环境的亚种。再通过环境淘汰先前不太适应的,通过【新亚种】的遗传慢慢更新整个物种。

地球演化的时间太长了,如果某一地区没有特别大的突然灾变,这种缓慢更新会达到物种的今期形态和初期形态巨大的区别,以至于可称得上物种彻底改变。

地球各区环境各异,各演化出不同物种,加上物种迁徙,同一地区就会出现看似完全不相干的物种,象天上飞的和地上跑的都能搞到一块儿。

物种进化不是象【用进废退】那样活着进化,而是通过【渐进的死亡淘汰】来残酷地进行【自然选择】

象跳崖这样的,由最适应环境的特征迅速进入另一个极端不同的环境,这将该物种置于最危险的境地。这不是在玩【渐进的死亡淘汰】,这是一次性全体淘汰。是直接斩断了长途进化的韧力。所以,通过跳崖进化出翅膀,短期不可能。

短期不可能! 那么长期就可能?!请看

【种内进化】依靠【个体器官进化】实现,器官进化即是用进废退,可在生物个体活着的一代时间通过组织更新实现

还说跳崖。通常认为很高很陡才被称为崖,但我们把崖的高度坡度降到人类跳下去刚好不摔死的程度。这样死亡率和受伤率不很高。如此一来,跳崖成了有一定风险的体育训练。

改变原有生存方式,进入不同环境,吸收交换的物质信息种类也大大改变了。这直接促使体内环境和神经运算方式发生改变……意味着组织细胞的重组。不合适的排列组合逐渐散架或直接形成不了,合适的排列方式站住脚了。心输出量大、肺活量大、骨质强固这类体质,其实是能站住脚的一些细胞排列组合。这就是器官组织水平的进化。它伴随相应组织和功能的退化。通过淘汰一些排列组合结构,保留一些排列结构,就实现了组织更新,所以可认为体内环境“自然选择”出合适组织,继而形成器官更新。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后天获得性变异被认为是不具有遗传性的,那么它是如何一代代积累的呢?这将在后面讨论】

刚好不摔死的崖就代表了环境条件的缓慢变化

在跳崖过程中,就可以凭经验总结(这属于记忆水平上的变异)最好的跳崖方式。

【动物们也有记忆,包括更普遍的肌肉组织的记忆,由记忆和生存本能一起,就使得总结经验成为可能】

如何起跳————我觉得压低重心比较好;如何调整跳崖姿态————我认为张开四肢双手增大空气阻力更好;落地————脚触地——下蹲——手触地——胳膊弯曲——脸轻轻触地——OK,完美!以上操作尽可能降低了受伤的可能。

这不是一朝之功,而是通过长期实践,付出相当的生命代价储存在人类记忆(组织行为等各个层次的记忆)当中。

动物总结力比人差多了,但架不住一亿年太久

人的总结力要好多了,所以在合适的进化方向上,产生四足人类并不困难。

随着地壳变迁,崖体缓慢抬升的脚步依然不变。

这个抬升速度是不大不小正正好好的

但并不意味变化速度绝对平均,可以有起伏,甚至短暂的回落,总体在抬升。这样变异的方向有了更大的不确定性,给进化多样性加了微小助力。实际上的环境压力就是这样变化的。逼迫幸存下来的人类更从细节上调整姿态,触地时手臂力度增强,骨质疏松一点的发生骨折被淘汰,手掌角质层不厚的,缓冲层(结缔组织)不厚的,血管脆弱的,剧烈震动逐渐导致手掌皮肤血管大面积崩碎坏死溃烂,这些人也会被淘汰。

但是合适的抬升速度使得变异出手掌角质层和肉垫足够厚的个体数量足够抵消手掌坏死引起的人口损失

 

染色体在微观水平上以一定概率变异

就象半衰期长的元素原子的衰变原因,因找不到外界的可见影响,元素衰变即可看做是自发的,染色体的DNA变化也类似,在自身原因和正常环境下发生一定概率的“自发”变化。

DNA除自身和正常环境原因引起的重组以外,还有受身体内环境改变的影响。

如前所述,后天环境改变和被迫引起的行为改变会引起身体与环境、体内物质交换的巨大改变。这个外因必然最终影响到DNA重组频率和方式,改变其组成,或使碱基对错位,或使DNA发生折叠配对。或改变碱基对组成,但DNA没有因此被撞报废。和“自发”变化的形式一样,这也是基因突变。

DNA还没废就可以复制,只是改变了原来的碱基对或匹配顺序。由DNA复制——到细胞分裂——到完整的动物体,不仅由内环境推动,体外生态环境也是间接推手。这个生长过程复杂多变,相对过程漫长,是混沌过程。

混沌系统对初值非常敏感

DNA初值的一点变化,个别碱基对匹配形式改变,加上环境作用,就造成经无数次迭代出的动物的巨大差异。

后天获得性变异造成的基因突变并不会直接使下一代具有获得性变异的性状,但却使基因突变高概率区发生漂移或扩散,改变基因突变的方向,给未来变出象寒武纪大爆发式的可能。

前一代靠后天变异获得的顽强毅力让种群先维持一定的规模,尽量不被环境淘汰,以等待突变的下一代基因给身体结构带来划时代突破。这个突破终会到来,因为不突破就被淘汰了。皮一下,因为这个突变总能发生的,所以我还能活着在知乎给大家吹牛哈,其他的被淘汰了。。基因朝着各个方向突变,突变朝着各种自己假定的模拟的环境出发,本来,头一代经过环境折磨,练出勉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却发现下一代长成以后,比自己更不济,身体结构也差点,或者不是自己希望的。即突变不确定。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获得性变异不能遗传的原因。但繁衍后代还是可以的,寿命可能会短了点,还不至于绝种。突变虽然不确定,但是架不住种群庞大,突变频次众多,并且覆盖面广啊,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人类基因发生合适突变,并且这个基因还是能遗传的和显性的,它使成年个体的性状凑巧和先前获得性变异性状相同,拟合了当前环境,这就造成了增益。以后会继续增益获得性变异和遗传终于结合成一对好基友。那么好,悬崖你可以继续抬高了,你往哪变,我们就往哪使劲,我们会顺利跟上你的步伐,只要你别走的太快。。在自然选择下,性状得到增益的个体在种群中比例越来越大。譬如,人类手足掌的结缔组织和角质变得异常肥厚,这样的人越多了。

(——艾呀玛,这个后天获得性变异遗传的八哥终于补全了!)

 

于是新人类的手足角质层变厚了。这是划时代的突破

等等,结缔组织和角质变得异常肥厚。你说这就是划时代的突破?

对呀。它足以胜任当前的恶劣环境。若环境再恶劣一点,其他结缔组织角质不发达的就算毅力再顽强,也被淘汰了,但是新人类努努力还可以存活下来,这不就是划时代的突破吗?

手臂被使用多了,形成肌肉记忆,人们更习惯于手脚并用在地上走。随着环境变化,基因突变的高概率区不断发生漂移扩散。经过多次划时代突破,手足角质层变得更厚更致密最终演化出蹄子。

于是终极划时代突破——四蹄人类诞生了!

这是跳崖族人类进化的一个可能方向。

另一个更可能方向,手足下肉垫会越来越厚,指趾甲向下弯曲(指趾甲中部鼓起),向典型的四足动物演化。

最极端的一个方向,就是我们即将讨论的向着有翅人类演化的方向。

其实呢,理解了四蹄人类的诞生过程,有翅人类将如何出现就不难理解了。

事实上,当崖高到一定程度,靠变异出更坚韧体质的进化方式就到极限了。生物体都是物质的,这个极限就是分子原子水平上物理化学的极限。

那么到达这个极限就进化不了吗?认了呗?认了行,可以去死了。但是自然选择这种外在压力和生物体结构的关系,就象水流和河道的关系一样,不一定是毁和被毁,客观上也会成为相互促成的关系。主河床容纳不下水流会改道形成新的流域和生态系统。但跟河流改道中决堤过程不同的是,生物系统是复杂到形成柔性的对恶劣因素起作用的负反馈结构的集合,复杂结构纯粹是积累起来的。本质上,反馈结构是智能机器系统的最低单位,对复杂的有机生物,这种看似很机械的结构更是遍布生物体内,它们的不同规模的结合形成复杂度、功能不同的各级反馈系统。环境压力下,生物功能性适应趋势在薄弱处被突破时,跟非生物相比,引起太多系列的反馈过程,减缓雪崩式破坏,引起一长串广泛的结构变化。若稍稍天赋异禀、骨骼清奇的话,只要时间足够,甚至在突破区域形成前所未有的稳定结构,例如:免疫系统的完善、手脚分工、脑容量的提升和结构的完善。这就是长期变异积累出来的东西。

变异出来的稳定结构,随时间推移,功能被强化,直至独当一面,新物种形成

漫长的跳崖过程中,①经验上,人类也总结如何驾驭空气。从空气动力学上分析

人在空中挥舞四肢会降低下落速度。

下落时,即使四肢上下对称甩动,也会形成非体积原因造成的向上浮力而使总体下落速度减慢,这和在静止空气中相互抵消截然不同。四肢相对于下方空气的速度差比上方更大,下方空气阻力增加更大,整个人体下落增速明显困难。更何况,人可以充分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向上挥动时可慢些,向下挥动快。如此操作,空气对人体向上的冲量比四肢不动时来的更大。同时,人可以向下甩动时调整体态增大阻力截面,向上甩动时降低阻力截面。人体下落就更慢了。

以上是人类的高级经验的运用,会微微增加跳崖存活率。当然这远远不够。

②基因水平上,我们身体结构也在不断通过基因变异,寻找突破口

说说前面提到的基因突变高概率区的漂移和扩散。漂移好理解。例如长颈鹿的例子(这个例子都要被用烂了),先提一嘴,人的身高是具有遗传性的。长颈鹿的脖子,大概也如是。1米短脖鹿被淘汰,那么基因突变就在1.1米脖子的鹿当中进行了。突变不定向,后代可能产生1米、1.1米、1.2米的脖子。然后淘汰1米、1.1米的,基因突变将在1.2米脖子的鹿中进行。。。结果脖子一代比一代长。这就是基因突变区的漂移性。

再说说基因突变的扩散。因为脖子变长了,会相应引起其它器官的功能变化,除了后天变异,也包括基因突变造成的器官变异。即心脏为了适应长脖子,靠突变进化出扬程更高的心脏泵。还有血管强度,胃专门消化树叶等等,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如此,为了弥补长脖子的不足,还要突变出身体平衡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后腿站立,前腿抬起,就能够得更高。当然这是我的假设,真的长颈鹿可能没有这样的能力。。

这就是基因突变的扩散性。

当然如此广泛的突变若能同步发生,长颈鹿就容易进化得完美了。但是突变很困难的,所以这种同步很难发生。所以长颈鹿喝水还是很费劲的,前腿不够有力。

总之,提高身体物理强度是不行了,只好寻找别的出路——从各个方面进行基因突变。

生物体积大小的变异是最普遍的。在空气中下落的物体,体积越小下落越慢。这是经验总结并可以理论推导的。

所以体质相同,个头较小(体重小的)的在空气中容易悬浮

关于大小的变异在生物的整体、器官、组织、细胞的水平上都会最普遍地发生。只有适合跳崖的变异才会提高存活率,并且是可以遗传的,这样它们就繁衍的更久,虽然概率更低了些,但还是够用的吧。

同样体重下:

毛发多而长的、呛茬的(组织变异),增加体表粗糙度,增大空气紊流和截面,下落的慢。

身体“扁”的(整体变异),截面增大。

骨骼中空隙大的体重轻(器官变异)。

指趾肢间肌肉连片的(蹼的萌芽,器官变异),截面增大。

ATP存量大的,细胞间传递快的(细胞变异,生命力旺盛(但不代表更长寿,通过繁衍弥补),适合高强度的甩臂运动。

肺活量大、血液循环旺盛,消化吸收快(体质好的当然不容易因环境恶劣而淘汰)

少吃勤吃,直接减少体重,间接避免脂肪堆积,有便意随时排出…………

好的,你注意到了么,上面的变异和某些生活习性就是在向鸟类特征的方向靠近啊。

总之,自然环境就是一个选择器,环境要摔死生物,生物结构和习性不够坚韧的,如愿以偿地被环境淘汰,这是生物对环境的正反馈。可够坚韧的物种能存留下来,就靠着这样的能力:你越是扒我的皮,我的皮再生能力就越强,皮就越厚,让你无功而返。这是生物对环境的负反馈。不是目的论哈!祖先残留的变异试错技能,在付出代价后,被后来者发扬光大。

适合生存的变异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继续变异,推广力度自行加大。因为个体增多,变异周期不断缩短。就象链式反应。

链式反应和先前的基因突变的扩散性一起,加上环境的剧烈变化,可能是导致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原因。

随变异程度的加深,变异的广泛,在这个崖的选择下,无数不适合的变异种类消失在进化长河里,极少数种类繁衍壮大,象上述那样

蝙蝠人诞生了。

当翼膜变异较慢,毛发变异旺盛时,或许羽毛就慢慢形成了。羽毛形成过程:先略。

人鸟也就诞生了。

蝙蝠人的体形是否比现代人小,是长着象蝙蝠那样的“毛发”还是象鸟类的羽毛,都不能完全确定。只要能在跳崖生活中繁衍下去,无需严格唯一的结果。物种可以再沿各自条件和环境压力下继续演化,物种分家。不管蝙蝠人还是人鸟,甚至进化成【蜜蜂人】,当它们游刃有余地飞翔于天际,不再为跳崖摔死而烦恼,就不必急切地向对面演化————演化告一段落。蜜蜂还是蜜蜂,蜂鸟还是蜂鸟。环境稳定下来,不同物种性状就固定下来了。

想知道人怎么演化出蜜蜂的翅膀吗?

这个太复杂了,还要涉及分子生物等专业知识,就别为难我小白了。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无论看起来多么复杂精密的器官,例如人眼,大脑。都应当是经过大量种群、无数代的变异,通过自然途径选择出来,仅管这会牵涉到太多的限定,使得结果难以成功,但是种群的大基数、时间的漫长,造就了太多的可遗传的变异,从而满足并突破了这些限定,最终造就了令人惊叹的器官和物种。

 类似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