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算法最初发表于1968年,由Stanford研究院的Peter Hart, Nils Nilsson以及Bertram Raphael发表。它可以被认为是Dijkstra算法的扩展。
A*算法属于启发式搜索(Heuristically Search)。
以广度为优先级向外拓展。
由迪杰斯特拉在1956年提出,利用贪心策略,每次拓展权值最小的节点直到终点,如果每个节点权值相同,将退化成BFS。
预先计算出每个节点到终点的距离,利用优先队列选取代价最小的节点,但是又最大的缺点就是搜索结果不一定是最优解。
A*算法利用下面的函数计算优先级
f ( n ) = g ( n ) + h ( n ) f(n)=g(n)+h(n) f(n)=g(n)+h(n)
其中:
f(n)为综合优先级
g(n)为从起点出发已消耗的代价
h(n)为节点距离终点预计代价,即启发式函数
并且使用两个集合表示待遍历节点(open)和已遍历节点(close)。
input:图,点和边的集合。
output:最优路径
将起点加入open表;
while(open表不为空){
取出open表中优先级最高的节点n;
if(n为终点){
从终点回溯构造最优路径;
返回最优路径;
}else{
将n加入close表;
for(遍历邻居节点){
if(邻居节点在close表中||无法拓展) 跳过;
if(邻居节点在open表中){
更新g(n);
}else{
计算优先级;
将n设置为父节点;
将此邻居节点加入open表中;
}
}
}
}
如果open表为空,则起点终点不连通;
利用启发式函数可控制A*算法行为。
如果h(n) = 0,算法退化为Dijkstra算法。
如果h(n)总小于实际值,则结果一定为最短路径,不会漏解。越小可扩展节点越多,算法越慢。
如果h(n)等于实际值,扩展路径即为最短路径,无法实现。
如果h(n)大于实际值,有可能漏解,但是扩展节点变少,算法速度变快。
通过以上几种情况可知,我们可以设计h(n)函数达到我们目的,这就是A*算法灵活所在。
算法关注的只有图(Graph),对于算法效率而言,图的节点数越少越好,这样扩展节点少遍历次数也少。
包括栅格地图,多边形地图 …
基于栅格地图
在不允许对角扩展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曼哈顿距离,D为移动代价。
h ( n ) = D ∗ ( a b s ( n . x − g o a l . x ) + a b s ( n . y − g o a l . y ) ) h(n)=D*(abs(n.x-goal.x)+abs(n.y-goal.y)) h(n)=D∗(abs(n.x−goal.x)+abs(n.y−goal.y))
在允许对角移动是,可以使用对角线距离,D为上下左右移动代价,D2为对角移动代价,如D2=sqrt(2)*D。
h _ d i a g o n a l ( n ) = m i n ( a b s ( n . x − g o a l . x ) , a b s ( n . y − g o a l . y ) ) h\_diagonal(n) = min(abs(n.x-goal.x), abs(n.y-goal.y)) h_diagonal(n)=min(abs(n.x−goal.x),abs(n.y−goal.y))
h _ s t r a i g h t ( n ) = ( a b s ( n . x − g o a l . x ) + a b s ( n . y − g o a l . y ) ) h\_straight(n) = (abs(n.x-goal.x) + abs(n.y-goal.y)) h_straight(n)=(abs(n.x−goal.x)+abs(n.y−goal.y))
h ( n ) = D 2 ∗ h _ d i a g o n a l ( n ) + D ∗ ( h _ s t r a i g h t ( n ) − 2 ∗ h _ d i a g o n a l ( n ) ) h(n) = D2 * h\_diagonal(n) + D * (h\_straight(n) - 2*h\_diagonal(n)) h(n)=D2∗h_diagonal(n)+D∗(h_straight(n)−2∗h_diagonal(n))
参考资料:
Introduction to the A* Algorithm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510444
https://www.gamedev.net/reference/articles/article2003.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