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格言,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水至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 “人至察则无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类或伙伴的意思,现在就是指 “朋友”。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差异。
是的,这句古谚,因其含有丰富的哲理性和一定的实用性而流传至今。水清到极度,水中的鱼,暴露得清清楚楚、一览无遗,人们争相捕之,那鱼能持久地存在下去吗?再说了,至清之水,就是极其纯净的水,那样的水中缺乏鱼赖以生存所必需的食物和其它养分,纵然没人捕杀,它自己也难长期活下去。所以,水至清则无鱼是有道理的。
《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用法。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他过分要求与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或者满足一己的标准,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此时如果不能以一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势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
鱼的环境是水不要过分清澈,以至无处藏身;人的环境是关系不要过分紧张,以至无法相处。过分清澈与过分紧张,都含有危及生存的因素,一旦危及到生存,就必须对所存身的环境有较好的要求,因此鱼要求有水草、岩隙和树枝等赖以藏身的空间,人也要求有宽和轻松的环境,要不然就都会引致对生命不利的结果。所以,这种类比是一种必然性的关联,而非建立在或然的基础上的。
我本性耿直不埯圆滑应变,喜欢和坦诚实在的人合作共事,凭挚爱、良心和责任感行事,觉得这样心里充实、踏实。好直言,喜欢严于律已,说话做事凭一腔热血行事。见到不公平合理的事要管,听到不负责任的话要说。然而,忠言逆耳,并不是所有人的心胸都比大地、海洋和天空更宽阔,有的虽不立马送“小鞋”与你,可过后,事事不关照,就够人一戗。然而,“聪明的蠢材就是这样没有自知之明”,我还是常哪壶不开提那壶。以至我现在在婚姻失败,众亲判离,孤家寡人一个。昨日好友一语道破,“你虽然懂得阿谀讨好的卑劣,绝不讨好他人,可你对他人总有那么多尖锐敏感的意见,不管他人是否有苦衷和无奈,身边有你这么个人,谁心里能自在”。我如醍醐灌顶:人多喜欢好话,人不宜太显能,人长一口两手,应多干活少说话才是。
四处碰壁之后,想起了清人陆陇其《不惑集》中的一语“弗宜乖巧太露,原有几个受益处,若察察为明,件件认真,则争是争是非,较长较短,淘闲气,争饿气,疏亲眷,坏朋友,自找许多不便宜。”暗思:我何不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跳出三界不在无行中,让一切了犹未了,以不了了之,置一切忧喜于心外,得大自在。
然而,毕竟食人间烟火,俗念难抛,秉性难移,见到不平、不合理之事,没有良心,不负责的人,还是忍不住,说一说,管一管。事后便唯然长叹;自欺欺人,不诚极矣。人便笑我迂痴。
过了而立之年,方始悟知:我迂且钝,不是个聪明人。可我始终不悔,俗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看来我即使重活一次,怕也学不出左右逢源,上下其手,谨小慎微,八面玲珑。这样虽不“聪明”,但是个站立着用真心、真面孔活着的人。话虽如此的说,可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在现实社会中像我这样的人是很难生存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话有些调和论者的意味,以为为人处世或者立身处事是无须讲原则的,好像目的只是要求环境的和谐可以不惜牺牲原则的要求,如果是这样,这句话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但人事之间的尺度是不易掌握好的,往往不是太过,就是不及,结果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所以后人将这两句成语综合起来,改成:“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智。”水太清则无鱼,就不必说了;人太察则无智,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人太精明太苛察了,就没有了智慧。这里,“智”之一字用得非常恰当。没有智慧,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精明的人至于苛察,就容易防闲过当以至猜忌成性,由不能容人最后发展到千方百计排陷他人,就必然失去伙伴和朋友,结果是鱼无法生存,自身也陷入孤立无援之境。智慧之灯熄灭之后,前途就一片黑暗了,有如一个瞎子骑着一匹瞎马,在一片广大无边的深渊边疾驰,其危险程度是不言自明的。
还是郑板桥说的好:“难得糊涂”!是啊,难得糊涂,为了自己能快乐,也为了能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就揣着明白装糊涂吧!!!
“至”字歌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正则无友。
至清至正世少有,
普通一般乃长久
(2004年9月3日写于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