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具软件 > jobs > 使用案例 >

Dell && Steve Jobs

罗光华
2023-12-01
各位学长,大家好!
今天我这篇报告的题目,是【Michael Dell v.s. Steve Jobss】,内容,则是比较这兩位信息产业巨擘,他们的家世背景、成长过程、个人的特质发展,最后会对DELL 与APPLE兩个公司未來的展望作一个比较,这算是一个显性的目的,除了这显性目的之外,还有一个隐性的目的,让我先卖个关子,留待最后再來揭露。这一份报告,是在一个多月之前定稿的,第一次是11/16 对我所属的一个高尔夫球队作的报告,内容虽有几个数据应该update,但是避免麻烦我就省略了,主轴及核心观念都还是一样的。
为什么我会产生兴趣來做这个题目呢?主要是因为去年6月12日Steve Jobs在Stanford University作了一个演讲,对应届毕业生的演讲,那篇演讲稿流传非常广,我个人光是e-mail就收到5、6次人家转给我的,我看了以后受到非常大的感动,也因此在过去这兩三个月裡对于Steve Jobs这个人做了很多的研究,看了一些书,也在网站上搜集一些他的相关资料,再对照我已经很熟悉的 Michael Dell,做了这篇报告。
关于那篇演讲内容,万一在座各位有人miss掉这篇文章的话,我事后再e-mail给各位,那篇演讲真的是可以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内容在这裡我不說得太详细,仅扼要介绍一下: 他主要是讲三个story,三个key points,第一个key point是说,很多你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串起來,都会影响你日后的发展,这些点点滴滴在发生的时候,你不见得会有深刻的感觉,一直等到日后若干年以后,你以回顾的方式才能知道,当初我做这些事情对今天的我有什么样的影响,而他就是一个过來人的立场,向这些年轻学生们强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都要确实的去把握。第二个point,你一定要热爱你做的事情,你如果对你现在的工作或你现在从事的事情懶懶散散或提不起劲,你不会有太大的成就,你一定要热爱你的工作,如果你现在做的事情你并不热爱的话,那你要继续去search,继续去寻找,一直到你真正找到你爱做的事情。第三个故事是关于death,关于死亡,就在他发表这篇演讲之前一年左右,2004年年中吧,那时苹果计算机整体绩效已经好转而且非常明显的时候,他忽然被检查出有胰脏癌,刚开始以为是个绝症,全家人都非常的哀伤,后來医生发现这个胰脏癌是还可以控制的,就动了一次手术把肿瘤remove掉,他大难不死真有了重新再活过一次的体验‧事实上,这事情之前他說他老早就习惯把每一个活的一天当做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用了非常生动的语气來描述这种心情,他每天起來看着镜子就问說,我今天要做什么事情,如果連续好几天发现没什么重要的事要做的话,他就发现这是个低潮,他要努力要re-charge要重新充电‧他试图强调的一个key message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时间是有限的,不要浪费你的生命时间活在别人的想法裡,不要被教条所困住,有勇气去追随你的真心跟直觉。
这就是他讲的三个story,最感动我的却是他的结语,他用了几个字「Stay Hungry,Stay Foolish」,中文就是「求知若渴,虚心若愚」,如果这兩个句子是他自己讲的话,那也就OK了,然而他却是引述了一本35年以前的一份刊物,这份半年刊叫Whole Earth Catalog, 类似一个百科全书,这本书上列有很多新鲜的事情,天文地理、新的知识、科技都有,Steve他做了一些诠释,认为这就等于Google早期的hard copy版一样,算是搜寻工具的先驱者,而他那么生动地引用了一本35年以前的杂志裡面的兩句话,想必是当年受到这兩句话很深的启发、影响,而我个人从这得到的观察,觉得他真的是充满诗人跟艺术家的特质,非常的sentimental,观察力也非常敏锐。以前我所看到关于Steve Jobs故事,大都是盛气凌人,踞傲无理,对人经常是非常不客气,甚至是带有侮辱性、攻击性,这是早年的他,但是从最近这些观察,尤其是这次对大学生的演讲,我觉得他已经经过了岁月的历练,已经转变成一个创意领袖,令人尊敬的大师,留下这篇可以流传千古的、演讲。有关Whole World Catalog,我后來在网路上search了一下,居然找到了这本书,在eBay居然有人在卖,这本已经绝版的书,从这本书斑驳的影像上你可以看出当初的定价是5块钱,最后一期是1972年出版的。接下來我们來看看Michael Dell他生平、创业的过程以及几个主要的milestone‧ 他是1965年出生,父母分别是医生跟证劵从业人员,可以讲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1984年,他19岁的时候,在学校宿舍也就是UT Austin的学校宿舍,创立了Dell Computer的前身,也就是PCs Ltd., 1988年仅只花了4年他公司的股票就上市了,1990年他开始跨向国际市场,首先就是在90年设立爱尔兰工厂,开始在欧洲销售产品,1991年在台北成立台北办事处,这是采购处,也就是由我所服务的机构,1992年的Q3是Dell唯一有赤字的quarter,从此以后他就从來没有出现过赤字,一路扶摇直上,2001年超过Compaq,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公司‧后來因为HP跟Compaq合并,所以这个市占率名次又换了回來,然而又经过了一年多,到了2002年中,Dell又超过了新HP,2003年开始他进入打印机的市场,名字改为Dell Inc.,产品开始多元化‧( 关于产品线的布局,我到后面再补充說明, ) 2005年开始Kevin Rollins担任CEO,Michael Dell他现在的职称只是Chairman,但是实质上他还是核心領导人物,大家都心知肚明,他在公司的营运上还是举足轻重,因为他才40岁,后面的日子还很长。
接着我们看看Steve Jobs,他比Michael大了10岁,1955年出生,由他自己演讲裡面所揭露的讯息,他生母是个研究生,因为未婚生子,所以她没办法扶养他,就物色了养父母,他养父母是工人,虽然是养父母,但是对他一心的疼爱,一心要供应他受到最好的教育,但是他进入Reed College一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很深刻的感触,他說因为他念大学是非常昂贵的支出,几乎把他养父母的积蓄都花光了,他觉得guilty,另一方面他对于学校教育也不感兴趣,于是他在大一的时候就辍学,同一时期在1972年加入Atari打工,Atari当年是个很兴旺的TV game厂商,我是看了这一段才知道与他有前后期学长的关系,因为我在1981-1984年曾经服务于Atari台湾厂。1976年的时候他与另外一个Steve成立了苹果计算机,1980年也是经过4年就股票上市,1982年他就列名为最年轻的Fortune500企业家,但是1985年那一年,他受到了人生中最大的羞辱,他被他所手创的苹果计算机公司所排除。不久前他所聘请的一个新的总裁,John Sculley,是从百事可乐请过來的,本來是期望兩个人分工合作要把这个公司带上更上一层楼,但是因为Steve Jobs本身的行事风格、待人处事可能有很大的问题,造成不管同事也好,部属也好,董事会也好,对他有相当大的不谅解,所以他被迫离开‧但是他离开以后,展开了他第二个精采的十年,创立了NeXT跟Pixar,相对的,1986年到1996年这10年中间是苹果计算机非常凄惨的10年,因为PC的世界由Wintel (就是Windows跟Intel) 所dominate,苹果的市占率由20%节节败退到不到2%,相当的凄惨,经歷过3任总裁的汰换,1997年非常戏剧性地,Steve Jobs有机会回到公司,但是当时他还是有点迟疑、欠缺把握,而宣称是以一个顾问的立场回去「復行视事」,但是5年之内没有真正的总裁,就是他acting 总裁;接下來的发展是,这兩年大家都知道苹果计算机的数位音乐产品大放異彩。
1985年离开APPLE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是非常有趣的,首先他在85年的时候创立了NeXT Corporation,他还是一心想要做全世界最好的计算机,改变人類生活的计算机,但是还是一样他的老毛病还是没改,要求太过严苛,不管是规格方面、工程方面、外观设计、产品细节等等,总是难度特别高,曲高和寡,所以出來的产品又贵又难卖,虽然非常好用、非常powerful,但是销售非常困难,所以经过几年挣扎,差不多在91、92年的时候,公司就改型从硬件公司转向软件公司,专心发展UNIX base的OS与AP‧ 到了96年的时候,凭着高超的谈判技巧,他以一个非常好的价钱——四亿美金把这公司卖给苹果计算机,同时他回到了苹果计算机担任顾问,那这个NeXT有什么价值呢? NeXT的核心价值就是一套OS,也就是现在Mac OS X 的前身,结合了UNIX非常专业化的操作系统,加上苹果计算机所著名的ease of use,使用起來非常方便,造就了今天Mac OS X。
Steve Jobs 另外一个创业就是Pixar, Pixar是个什么公司呢? George Lucas - 星际大战的制片人,他有一个制片公司,其中一个计算机动画部门,在86年的时候Steve Jobs以一千万美金把它买下來,成立了Pixar Animation Studio,而在往后将近10年之内他们不断发展计算机动画的工具,同时也制作了很多动画短片以及商业广告片,相当成功,这个公司在95年以22块美金股票上市,为什么能上呢?因为当年1995年制作了一部完全由计算机动画來制作的动画长片,叫做玩具总动员Toy Story,非常卖座而且创造了好几项纪录。(各位注意看看Pixar的logo裡面有一个小台灯,那个台灯待会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可以讲)95年以后Pixar制作的几部脍炙人口的计算机动画片,第一部是Toy Story,第二部是虫虫危机,第三部是Toy Story2,再下來怪兽电力公司,2003年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去年The Incredibles 超人特攻队,2005年的片子Cars还没在台湾上映。各位也许要问为什么我对这些动画片如數家珍? 其实我是个电影迷,而且又是个计算机动画片的片痴,这裡提到的每部片我都看了,除了Pixar所制作的,其它像是花木兰、小蚁雄兵、鲨鱼黑帮、史瑞克等每一部动画片我都看,而且看完喜欢我还会买DVD回來收藏,我们公司同事很清楚我这个癖好,像是去年超人特攻队上映时,台北新片首映都是星期五晚上,那个星期五我刚好有应酬所以没有看,第二天周六早上我就迫不及待跑去看了早场,看完后星期一回到办公室,非常excited告诉同事說,你们去统计一下全家携老带小的有几张票我请客,所以最后我好像买了34还是36张票,请我们全公司的同事全家福去看这部电影‧有些好朋友很难理解我为什么对计算机动画片这么有兴趣,像上次我们去潜水的时候,我带了DVD在船上休息室play了好几次,孙大明在旁边笑着說:你是不是有什么brain damage,还是怎么越活越回去了‧ 事实上我很认真的认为,计算机动画真的是延伸了人類的想象力,它绝对不只是一个儿童片、卡通片,他结合了家庭片的温馨,像是我们小时候看的「我爱露西」、「小英雄」、「神仙家庭」,他也结合了像是007式的动作片,有高潮迭起剧情的,还意涵了中年危机的焦虑在裡面,所以事实上这个故事是非常丰富的,然后又用计算机动画的技巧无限延伸想象力,所以很多不可能做得到的动作或是场景都能够表现出來,这是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除了Pixar以外,除了NeXT以外,他回到苹果计算机又做了些什么事情?
96年他以顾问的身分回去,97年的时候最后一任CEO Gil Amelio离开,CEO的职务出缺,Steve就acting了这工作,然而一直都没有领薪水,不但如此,他还刻意地将他之前所有的苹果股票卖掉,好像要证明一些事情,表明他回來不是为了利益,而是要证明他能够做到救亡图存、反败为胜,所以在这期间他領的是年薪一块美金,他身上没有APPLE的股票,一直到了2001年初,APPLE董事会recognize他过去这几年做的重大贡献,因为苹果计算机股票从他回去以后到那个时间已经涨了8倍,所以这个公司recognize他的achievement,就给他1,000万美金的stock option,还有买了一架4,000万美金的Private Jet让他使用,并正式任命为CEO,但是年薪还是保持一块钱美金,这是一个蛮有趣的现象,跟台湾的郭台铭蛮像的,好像他也不領薪水的吧?
1997年,也就是他再担重任之后,为了要向社会大众、向产业界宣告苹果计算机的重新再出发,他聘用了一个广告agent,这个广告agent在1984年的时候曾经帮APPLE做了一个脍炙人口的广告片,片名就是「1984」,但是我今天没有把它摆在这里。至于1997年这部再出发的广告片,片中采用了十七位近代史上很有名的人物的黑白纪录片,将这些黑白纪录片串起來,配上非常简洁、非常动人的音乐,广告词也是相当有震撼力、令人感动。(播放影片)
Here’s to the crazy ones.
The misfits. The rebels. The troublemakers. The round pegs in the square holes.
The ones who see things differently.
They’re not fond of rules. And they have no respect for the status quo.
You can quote them, disagree with them,
glorify or vilify them. But the only thing you can’t do is ignore them.
Because they change things.
They push the human race forward.
And while some may see them as the crazy ones,
we see genius.
Because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
这儿是一群疯子-不适应者、叛逆者、麻烦制造者、硬要穿过方洞的圆木椿
他们看世界就是与人不同
他们对规则毫无兴趣,对现狀一无尊敬
你可以引述他们、反对他们、荣耀他们或诋毁他们
但唯一你不能作的,就是忽视他们
因为他们改变了世界,推着人類往前迈进
当有些人将他们视为疯子,我们则看他们是天才
因为-唯有疯狂到自认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真的改变了世界.
这裡面的人物我想大家都有印象,这个广告他们把原稿拿给Steve Jobs看的时候,听說他淚流满面,因为他深深受到感动,actually大家很清楚广告词描诉的就是他自己,他就是一辈子想要突破,要改变世界,要与众不同,所以这个形容actually就是形容他自己,的确我们看看后面的发展,也的确做到了「Think Different」这句slogan.。
关于苹果计算机,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你在网路上可以找到非常多有关苹果计算机的资料,相对的如果你找IBM、找DELL你可以找到当代的产品,可是你可能很难找到history,但是苹果计算机的爱用者好像一群宗教狂热者一样,所以他们设很多网站,搜集了很多相关资料,所以我連他们第一个产品都找得到相片,1976年的APPLE 1,1977年的APPLE 2,1983年的APPLE 3,跟1983年的LISA,除了APPLE 2以外,后面兩个都不成功了,但是84年Macintosh第一代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而且是第一个使用graphic user interface (GUI) 的产品,那时候Microsoft还在地上爬,我们PC的user可能一直到了89年90年才使用滑鼠,之前都用生硬的指令來操作计算机,譬如 LOAD, RUN, PRINT 等等。
现在想起來实在是非常原始的生活,但是APPLE在84年就有了mouse、graphic interface
接下來89年他的第一部 laptop,90年的Powerbook,93年的新Macintosh,93年的Newton则是个失败,让APPLE赔了很多钱。一直到96年之前的产品路线,如果我们从功能及使用方便性而言,苹果是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如果从外型设计角度來看其实与我们熟悉的其它PC品牌大概还没有什么太大的差異,但是98年以后,苹果开始以极为先进的工业设计一再的令世人惊艳。
这是iMac第一代,Jonathan Ivys是一个英国人,今年好像才39岁,他原來在APPLE是负责ID的,但是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直到Steve Jobs「复行视事」以后才将他大力的提拔起來,后來他成为苹果计算机ID设计的灵魂人物,近十年來看得到的重要发展,重要的产品都是他的杰作,2000年的G4,99年的iBooks都是开始跟台湾有关系的,台湾ODM做的,色彩缤纷的iMac后來又发展了好几个版本,接下來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2002年的新iMac,你看看那个外型是否跟Pixar的台灯有点類似之处,最新的All-in-one非常的简洁,非常的优雅,可以讲苹果的脱胎换骨,他的ID设计远远的超越其它所有的PC。
2001年他的iPod出现了,很重要的一点2001年开始的iPod还是只有Mac使用接口,到2002年的7月他开始introduce Windows的版本,所以全世界的PC user也开始熟悉iPod,后來的mini iPod,iPod shuffle,现在的iPod nano,iPod nano是9月才出來的,还有10月份出來的iPod video,这些可以說是带着APPLE起飞的产品,因为数位音乐跟数位影音成为APPLE最新的最强的一项。
有关苹果新产品的推出,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归纳,他这些新产品的诞生永远有一个顺序:一些预告造势,令人望穿秋水等着它出现,一个很炫丽的出场身段,通常是由Steve Jobs本身來host一个MacWorld博览会,全世界的媒体都聚焦在他身上來介绍他的新产品,初期永远是限量供应,所以很多人要排队才买得到,设计就是简洁优雅,令出來几乎都有这样一个模式。
很少看到一个公司的产品能够经常跃上TIME Magazine封面的,像1999年他的Toy Story第二集,还有iMac就是那个透明外壳的iMac,第一代iMac出來的时候,TIME Magazine把他放上cover,2002年的iMac上了cover,2004年iPod又上了cover,你可以看到Steve Jobs一贯的神态,那嘴角带笑的德性,睥睨群雄的样子是非常的有趣。
我刚說过你在网路上很容易收集APPLE的资料,包括一些经典的广告片。(播放广告片)
(这是iMac好像一只电子宠物一样,相当的可爱)(姚明的PowerBook广告)广告裡面很少用台词很少用旁白,以影像、音乐造成深刻的印象第一代的iPod只有5GB的硬盘,他强调的是1000首歌,现在最大的是60G,可以放15,000条歌,我个人前后已经买了5台iPod,当然是百分之百的iPod迷,iTunes又是一个很大的新的一个business model,可以说相当成功的一个创新,之前大家对于在在线买音乐download音乐总是不太能接受,而许多p2p像是kuro之类的会员交换机制,事实上对创作对版权是很大的伤害,但是APLLE突破了这个障碍,他开创了iTunes的music store,合法而付费的在线音乐交易机制,现在已经在20个国家开张,你可以在这20个国家以信用卡买单首音乐,一首是9毛9等于一块钱,目前已经累积5亿首歌曲在网路上销售,那等于5亿元美金,平均一天180万首,已经有200万首歌的销售权,1000万个用户,平均一个用户已经买了50-60条的歌,因为西瓜靠大边的效应,他在ITune Music Store的成功,使得很多原來很排斥在线销售的艺人像是玛丹娜,也给他独家销售权,哈利波特有6本有声书通通独家在这上面卖,这是9月7日Steve Jobs在他的记者会上宣布的数字资料,后面我想还是继续大幅成长。
iPod也产生一个火車头的效应,大家都知道很多名牌在帮他量身设计他的配件,譬如說LV、Gucci、Dunhill都帮他做了皮袋,一个iPod不过一万多块钱,一个套子要5,000块钱,但是销路好得很,Bose推出iPod专用的喇叭,不光是如此,BMW率先在他的汽車上装 iPod connecter, Steve Jobs說明年从美国出厂的汽车35%有iPod connecter,所以它他带來的巨大的revolution巨大的变化。
最重要,我个人判断,2002年7月开始卖Windows base的iPod,产生一个亲善大使的效应,从此他俘获了无数PC使用者的心,包括我在内,我想在座的很多位都已经被他俘虏了,全球已经累积3,000多万台的iPod的销售量,他的hardware已经占MP3 player 75%的market share,他在线销售音乐已经占on line music 85%的market share,而未來将会陆续推出的影音播放工具更是盛况可期。
APPLE在变化当中,我很深刻的感觉APPLE在变化当中,他们曾经是孤芳自赏的一群,曲高和寡而愤世嫉俗,所以几年以前他们的广告也很有一些攻击性、酸味,不像我们刚才看过那些阳光、亮丽、充满自信的推销方法,而Mac的族群也是自成一格,拒绝向「邪惡势力」The Dark Side妥协‧但是我认为这几年下來苹果似乎在策略方面更具弹性,除了产品开放与窗口兼容外,甚至宣布将采用 Intel CPU,接下來还有哪些事可能发生呢?这里有一些酸溜溜的苹果广告影片。(影片播放)他们在取笑PC的厂家不断的殺价竞争,无止境的殺价竞争,95、96年的时候苹果开始授权某些厂商生产兼容性产品,但生气的苹果迷就做了这首歌來表达不满。(影片播放)嘲笑Intel的CPU太慢了,像是蜗牛。
有一阵子不是Intel的广告经常穿无尘衣的人在那边跳舞吗?他也弄了一个广告消遣他。說是在速度的竞赛上苹果的G3硬是把Intel P2给烤焦了。
苹果可能已经认清了一个事实: 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ipod已经搭了一做彩虹之桥,通往PC的世界, 而他也尝到了这个甜头,Windows user的市场是这么的庞大,如果进一步去经营 Windows user的market,可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他现在能够以高格调的设计路线,还有更富弹性的策略來踏步向前,这是我看到的APPLE‧ 更有趣的6/16 Michael Dell讲的一句话,他发了封信给 Fortune Magazine 的一位编辑,声称如果APPLE愿意license他的Mac OS的话,DELL非常乐意在我们的计算机里面install Mac OS‧因为他以前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安装Windows OS,极少数的应客户要求装Linux,他公开的宣称如果欢迎APPLE的Mac OS成为第三种,而且可能是更好的一种选择,这蛮有趣的,我仔细观察这刚好距离Steve Jobs发表那篇演说过了4天,也许Michael Dell也是受到他那篇演讲的感动而产生认同,甚至有示好的意图,因为在97年的时候Michael Dell曾经讲过一句话,重重的得罪Steve Jobs,97年有个媒体问Michael Dell說如果你现在是APPLE的CEO你会怎么做?Michael Dell說我可能把公司close掉,把公司清算一下钱还给股东,当时Steve Jobs听了暴跳如雷,也强烈的表示过他的不满,甚至在公司里贴Michael Dell照片作为标靶。事隔多年,也许Michael 是利用这个message來向Steve Jobs喊话,或者说要谈和的味道吧。
在策略上苹果有什么选择?我们现在仔细看一下,他有没有可能开放他的Mac OS给其它的PC user?像Dell这样的建议? 我认为是很有可能,1985年的时候他犯了一个策略错误,他不让任何人使用他的OS,只有APPLE卖的硬件能够装APPLE的软件, 另一方面IBM却开放他的架构,全世界都可以做IBM compatible 都可以用DOS,逐渐的Windows OS当然成为主流,所以APPLE在市场上节节败退,如果他愿意重新开放这是一种可能,跟1995年的时候状况完全不一样,1995年他开放给几家做,但是他自己的产品又没有很明确的差异化,所以其它的APPLE compatible反过头來跟他竞争,所以他那时候兩面为难,但是现在他已经有那么好的设计能力,那么好的口碑,已经建立这个形象的话,他大可以吃掉金字塔顶端的一块。
如果让其它的PC也开始用他的Mac OS的话,唯一该紧张害怕的就是Microsoft,另一个策略,如果他也在苹果电脑上提供微软窗口OS版本,那么这将是许多人包刮我个人所最期待的事情,因为我很想用APPLE的计算机,但是我很怕改变我的习惯,我使用Windows的环境已经太久了,要重新去学Mac OS可能有点恐惧感,但是他如果装Windows我可能毫不考虑就买,因为我被他的设计所吸引,像我这样的人我相信是很多的,所以这兩条路对APPLE來讲都是可以走的,他可以是左右逢源的。
我拿一个图像來跟各位share一下,施振荣先生的微笑曲线大家都很熟悉,他把一个产业链value chain做一个分析,你如果是做品牌做销售的,你可以享受比较好的利润,你如果做RD做高端的RD智慧财产你的value比较高,做制造是最辛苦,门坎比较低,竞争者很多,殺价竞争的日子很难过,但是我们许多台湾大厂都再这上面打转。我要借用一下这条曲线,做另外一种情境說明,同样是品牌经营者,在同一个产品領域内竞争,有兩条路可以走,一个能够像DELL他走成本优势,苹果那边相反的他是走创意的路线走创新的路线,他走工业设计領先的路线,他并不加入殺价竞争的行列,他的客户自然会存在,加上Steve Jobs这样的鬼才,他的想法不是要去满足消费者,而是要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他是一个blue sea strategy蓝海策略的样本,另外一端DELL则是完全相反,他在成熟的产品市场里面利用他的成本优势去挤压别人的市场占有率,在同样的价钱水平之下他还可以获利,那其它的竞争者就会很辛苦,所以我认为这样应该可以算是一个可以成立的理论。长期來看当然这个世界是相当多元化的,每个品牌都会有存在的空间,但是市占率会有消有长,获利能力也是有高有低,从这区在线可以看出差异性在哪里。
这里參考IDC的一些数据,这是第三季的数据,过去8个quarter以來market share DELL一直稳站16%18%,站稳了冠军,第二名的HP从16.5%到15.5%,你看APPLE是满有意思的,APPLE从2%1.8%到最后兩个quarter相当明显的往上增加的趋势,在美国本土这兩个又是特别明显的地头蛇,全球的话DELL是19%,美国的话他是35%,APPLE全球是2.5%,在美国本土是4.4%,美国是个領先指标,事实上他国族的观念很重,他对于national hero像Steve Jobs 、Michael Dell是相当的激赏、支持,所以这兩个品牌在美国本土又特别的成功。
再看一下他的Year over Year的成长,Dell已经到了500亿美金的年营业额,凭良心讲已经进入高原期了,他现在如果每年要成长10%那也就是50亿美金是相当庞大的一个负担,相对的APPL你可以看他过去三个quarter的成长,都是40几50几60几percent的成长,所以他的momentum是相当的可怕,最近市场上唱衰Dell的說法也蛮多的,我不是很同意这些說法,但是我承认他已经进入高原期,下一个shining star是APPLE。
过去10年这兩家公司股价比较,DELL前來比成长了400多倍,APPLE前面很长一段时间是满平坦,90年初我說过他成长了8倍,Steve Jobs回去了以后,但是2001年以后他又serve了一段时间,但是过去这兩三年更不同反响,看看5年的比较來讲,DELL已经是相当平坦,但是苹果过去兩年从04、05年涨势非常凶猛。
接下來我们來利用他的价格优势,利用他的business model的成本优势去take market share ,从來不做新品PALM出來了,其它厂牌的PDA陸续上市,他always behind market,等到market成熟了business model,他的创新早在20年前完成,列火車在轨道上加速运行,到达一定的速度以线就等于是加挂車厢,因为他的业务是以switch,从switch延伸到printer,企业用户要projector,都是延伸企业客户的特性。 
Steve Jobs做了什么事?他年轻的时候打工,大一的时候辙学,他就跑去印度流浪,去恒河像印度人一样洗澡去冥想,回到美国以后就显得特立独行,anyway他给人的感觉就是桀骜不驯、多愁善感,他有过人的洞察力,对美感、对质量、对精致感的坚持他非常的不妥协非常的坚持,括号裡面是引用杂志上所描述他的形容词「傲慢又偏执」,有一个英文是我觉得特别有趣的,是 Evangelic bad boy我们的礼物,很多文章都說这个世界如果少了Steve Jobs会黯淡无光,所以形容Steve Jobs是一个上天赐给我们一个坏小孩,这是我对他的观察,这些个人特质也通通显现在他经营企业及主导产品的路线上面‧所以你看他70年代像一个嘻皮跟我们当年的德行差不多,现在你看他像是一个睿智的长者,令人刮目相看而且尊敬。
谈到这里我要提到另外一个小故事,前几个月吧,某杂志选出了五位杰出的亚洲英雄,其中一个是林怀民,林怀民在天下杂志的访问裡面提到一些话Q&A的过程他讲了一些话,他說年轻的时候去过的地方会带给你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养分,他讲他当初从美国念完书要回台湾的过程当中他没有直接回來,他背起行囊到欧洲,绕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建筑物,体会了很多不同的文化,对他后來的思想他的创意都有很大的影响。
我刚才所谓的「隐性的目的」就在这裡听一句话,「心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你看这些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做了些异于常情,有的physically去流浪像是Steve J民,有的mentally去流浪像Michael Dell,他与众不同的想法、思考的方式,他们也敢这些想法,终究成为一个杰出企业家,我现在大家都在叫說走出代工的路线,走出会的型态、风气与文化底蕴都有很大的关系,而更重要的就是要给我们年轻人更大的空间,放手让他们去做。我想社会上大多数都是从小就遵循着父母、师长的期待一路走來,固然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回头看看,真正能成就千秋万世大事业的,似乎都是那些在很年轻时就坚持自己所信、所爱的路线的人物。这是不是我们为人父母者值得深思的呢?如果你的儿女有一些特立独行的迹象,你会如何面对呢?
 类似资料:

相关阅读

相关文章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