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电影讲的是一个入不敷出的家庭,强势严厉的Mom,慈祥宽容却患有抑郁症的Dad,自称LadyBird的叛逆少女Christian克里斯汀,从高中步入大学时期所经历的亲情、友情、爱情,酸甜苦辣。
虽然欧美家庭的相处方式离我们很远,但影片展现的青春经历却与我们都有可对照之处。
Christian不喜欢父母取的名字,自己取名为LadyBird,盼望自己化身为鸟,渴望获得自由。她横冲直撞,怼哥哥,怼老师,怼修女,公然挑衅和搞恶作剧。18岁的第一天,就去买了骆驼香烟,一张彩票,一本成人杂志,站在家乡萨克拉门托的阳光下,体会成长放纵的快感。她想逃离家乡,去纽约,去外面的世界闯荡,瞒着妈妈偷偷申请纽约的学校。
她不去考虑别人地感受,想要的太多,对得到的总是不够满足。当然,她也有自卑虚荣的一面。会纠结自己不够出众的长相,“为什么我看起来不像是杂志里的女孩?”,不喜欢贫寒的出身,把男朋友外婆家的dreamhouse说成是自己家;为了接近乐队的凯尔,成为同样酷酷的类型,她和珍娜套近乎而疏远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两次恋爱纷纷落空。第一次是个贴心男友,交往顺利,却被发现是个同性恋。第二次是个俊俏阴郁乐队选手(是有点帅),但性生活不够严肃,上完床两人就分了一半了吧。直到在去舞会的路上,男友和他的朋友们想中途逃出来,LadyBird却对舞会充满期待。其实就是三观不合啊!她开始同意,却也意识到,坚持自己内心的感受,不适合跟这些人做朋友。生活就是这样啊,我们期待、努力、相信又落空。谁的青春没遇上过渣男,只是帅不帅而已。
LadyBird和老妈的冲突贯穿影片。强势得老妈常常扮演成长中的“黑脸角色”,总是试图把自己的意念强加给孩子:上一秒还被广播感动的母女二人,下一秒迅速争执起来,LadyBird用跳车的方式宣扬自己的逃离和叛逆;衣服不叠会被老妈骂,走路的姿势会被嫌弃,穿什么衣服都得不到赞扬,浴室不能反锁门,进屋从来不敲门……青春期的孩子都渴望自由,太想脱离大人的管教——“告诉我你抚养花了多少钱!等我长大了努力赚钱都还给你!这样我就再也不用和你讲话!”
这份冲突的亲情在最后得到了和解。平安夜不在家过看得出妈妈最难过;会在半夜为女儿修剪裙边;暗自用没有语法韵律的信件记录下对女儿的冲突和爱意;当LadyBird真的去上大学,表面保持冷漠严肃,车都不下,实际内心有满满地不舍。一切地情感在试衣间前得到合理地解释:
“I want you to be the best version of yourself you can be.”
“What if this is the best version?”
这也是每个家长对我们地期待吧。然而,对于家长地对我们地改变,我们总是无意识就反驳,就对抗。你有你的唠叨,我有我的骄傲!
失业、并长期患有抑郁症的老爸是影片温情的存在,是家里的“好人角色”担当。记得在女儿十八岁生日时送上生日蛋糕;瞒着妈妈帮女儿申请纽约的学校,是女儿地‘同党’;问是否要和门外那个按喇叭的男孩走,虽然爸爸内心是不喜欢的,但依然会尊重女儿;影片最后,悄悄把妈妈写的信放进Ladybird书包,告诉她,妈妈其实是多么爱她——这也是促进母女关系和解的重要一环。
这是一个与自己、与家人和解的故事,像极了青春期的我们。影片的最后,她真的到达纽约。在家乡,这个女孩给自己取名为LadyBird,向所有人宣称自己的叛逆,想像鸟一样自由挣脱;而到了纽约,她要像鸟一样开始漂泊时,又叫回Christian。因未来而出走,因出走而怀乡。
影片的最后,她在电话里说“妈妈,我发现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萨克拉门托是那么美的地方。似乎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弯道,都是那么的美丽。”
我们总想为逃离自己的家庭出身而奋斗,终有一天会觉得,走得再远,都想再回到最初的地方。蜷局于母体时的安全是最安全。
大二上学期《英语影视鉴赏》课结作业。